莫若以明:集虛室隨筆

莫若以明:集虛室隨筆

《莫若以明:集虛室隨筆》內容簡介:近些年來,王中江教授以隨筆和雜文的形式就中國文化、哲學和思想發表了廣泛的看法,這些看法雖大都是以短小的文字表現出來的,但其中蘊藏著豐富的背景和深層的旨趣,反映了作者在嚴格的學術論文之外又以相對輕鬆的方式表現思考所留下的記憶。全書的文章有很強的人文關懷,但篇幅都不大,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莫若以明:集虛室隨筆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382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王中江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12350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為王中江先生的學術思想隨筆集,其以短小文字就中國文化、哲學和思想發表的廣泛議論和表示的看法,也蘊藏著豐富的背景和深層的旨趣,反映了作者在嚴格的學術討論之外,以相對輕鬆的方式表達思考所留下的記憶。類有:1)哲思、文化和公共生活;2)古老智慧的源頭活水;3)東西融合和文明再造;4)思想生活中所歷之人和事。這四方面既體現了哲學本身涵容的深度與廣度,又代表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問題焦點,體現出作者對中國哲學在現時代話語生命的關注。

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史,簡帛及出土文獻等。

圖書目錄

小序
明哲、文化和公共生活
哲學言說、公共生活和人類風險
哲、明哲和哲學
真的那么“單純”
神秘體驗
霧失樓台
思想形成人類的偉大
“天下何物最大”:道理、權力、制度
自然災害與制度和人事
政治與倫理:井水與河水?
文化的可公度性與差異性
文化上的事情
情與義:可承受之重
面對“海中巨怪”
默會與女性主義
如何脫下“紅舞鞋”
誰主沉浮:貓乎?鼠乎?
“共生”:明智的選擇
公天下
化解“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矛盾
古典:源頭活水
古代思想的興起及其流變
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
“和”的原理和價值
“適度”的思想及適用範圍的擴展
——從人間倫理到生態倫理
儒家精神
儒學的生命線
儒學的價值與我們時代的處境
創造性轉化如何可能
“仁愛”與“天人”
“六經”早成
“易”與文王和孔子
從《論語與算盤》談起
儒家:人文與教化
儒家“民意論”的本質
為禮說句公道話
“耳順”和“耳聰”
儒家的普遍性與孟子的“正義觀”
董仲舒的驚人之處
朱子的“吾生所學”
道家“公共理性”的奧妙
探尋老子學說的奧義
“道法自然”本義
難得“無為”
“清”與政治榮譽
“大器晚成”抑或“免成”、“無成”
新傳統:成長和曲折
近代中國思維方式演變的一個思考
近代思想史中的諸問題
“自強主義思維”
一輛難以駕馭的馬車
——評《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
面對近代中日的歷史
“變法”的合理性論證及其反駁
“複製”歷史“在劫”難逃
《公言報》“嚴復佚文說”異見
“經濟”、“經濟學”溯源
永不塵封的《新青年》
為什麼是容忍:胡適的認知
“人類關懷”和“聖人人生觀”
——從一個具體問題看《論道》與《道、自然與人》間的不同
張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學”
——自然、人和價值
轉變中的中國哲學範式的自我反思和期望
何種意義上的思想史
——境況、描述與解釋
人和事:一往情深
哲學殿堂的故事
憶往期新:清華哲學系與“中國哲學”
從京都的“哲學之道”談起
金岳霖素描
張岱年先生之境
哲人其萎:追思最後時日的張岱年先生
祭岱年張先生文
默以思道淡泊寧靜
——我所敬仰的張岱年先生
張岱年先生的“為學之道”
——“心知其意”和“虛心體會”
痛悼可敬可親的朱先生
在“情”與“禮”之間
知心話

序言

這本隨筆集可以說是一個意外,但我樂意接受這個意外。
星轉斗移,不時之中,我寫出了零零星星的隨筆小文,沒想到將它們匯集起來,居然成冊,還可統而覽之。但給這種體裁的書起個什麼名字好呢?
收入其中的隨筆小文,或見景生情,隨興而發,或應約而為,一時急就,大都隻言片語,小而無當,可謂“一鱗半爪”;文字所及之處,有的說點道理,有的微發議論,評頭論足,儼然又有“莊言”之感。其管窺小道,若有可觀之處,未必不能致遠。借用莊子的“莫若以明”稱之,或無不可。有人說,“莫若以明”的意思是“莫若已(休)明”,但這不是一個恰當的解釋。“莫若以明”,實即莊子的“以道觀之”,彼既非“以物觀之”“以俗觀之”,亦非“以差觀之”“以功觀之”“以趣觀之”。“以明”者,“道觀”也,天眼觀、慧眼觀也。此類之觀,哲人心嚮往之,寤寐求之。安置於此,也許是“大材小用”。有宋有明之哲人,喜以義理入詩,佳作蔚然可陳。程顥的《秋日偶成》,即有名的哲理詩之一:“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作者心志超凡,意境高遠,坦然達觀,想必人人都樂賞之。莫言“皆自得”,且不說“道通天地”和“豪雄”,其“思入風雲”,亦頗傾我心。時代遽然變換,於此洪流、風雲之間,乍思乍想,此亦為因緣際會之一隅。
身處務實之時代,期於務實,多見而少怪,若想務虛,難免少見而多怪。我喜歡莊子的“惟道集虛”,稱自己的書屋為“集虛室”。故於“莫若以明”外,再輔以“集虛室隨筆”之稱。至於其中是不是有“虛”,甚而更有“集虛”,不敢自以為然。我是山裡的鄉下人,曾住在山下的窯洞中,一直覺得自己的文明化程度低,愚鈍不敏,跟不上城市和現代的生活,曾自號“山頂洞人”,有時亦稱“汝州山人”。出生在城裡的人可以自豪,就像出生在現代的人可以自豪一樣。有一則幽默說,兩個小孩喜悅生逢其時。他倆在一塊誇讚電燈的好處,說生活在現在的人是多么幸運,生活在過去的人是多么不幸。所以,“他們都死了”。一個小孩說。我不想裝著不喜歡城市,雖然現在去山裡和鄉下找野趣、去過去找後現代的人多了起來。我已習慣了城裡的生活,但我不認為過去村子裡的生活、山裡的生活都是白過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去的事情,有的成了我的當代史,偶而會想到那時候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東西,還想有機會寫寫那個時候的生活。若這也是務虛,我同樣接受。
最後,對於欣然刊印此書的北京大學出版社,對於精心編輯此書付出了許多辛勞的田煒和王晨玉女士,我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