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維茨會戰(莫爾維茨戰役)

莫爾維茨會戰

莫爾維茨戰役一般指本詞條

穆爾維茨會戰(Battle of Mollwitz,德語:Schlacht bei Mollwitz),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在1741年4月10日的第一次大戰役。會戰以普軍勝利作結。在穆爾維茨會戰後,法國、巴伐利亞、 薩克森和西班牙紛紛加入普魯士陣營,英國則跟奧地利結盟以打擊法國,加重了歐洲局勢的緊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爾維茨會戰
  • 外文名:Battle of Mollwitz
  • 時間:1741年4月10日
  • 作戰雙方:普魯士、奧地利
會戰背景,戰役經過,兩軍布陣,勝敗交錯,戰役影響,

會戰背景

第一次西利西亞戰爭可說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的一部份,這件事必須要從頭講起。被老爸腓特烈·威廉一世虐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媳婦終於熬成惡婆的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以二十八歲的年齡,成為霍亨佐倫王家建立普魯士王國以來的第三任國王。 而在腓特烈二世登基後不久,哈布斯堡一族當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即駕崩,繼承其地位的後繼者,則是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女王───瑪麗亞·特雷西婭。瑪麗亞·特雷西婭從她父親手中繼承的名號,還包括奧地利大公爵、匈牙利與波希米亞女王、做為哈布斯堡家族的繼承者,可說是掌握了中西歐最顯赫的權威與地位。這兩位在同一年即位的年輕王子和公主,從此之後卻注定將和對方糾纏死斗一生。
出於政治上的理由,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亞布萊希特·馮·拜仁對於瑪麗亞·特雷西婭的繼承地位發出了強烈質疑,並且擺出不惜一戰的姿態。 在這時候,腓特烈二世趁機對瑪麗亞·特雷西婭提出了一項交易,表示若願意割讓西利西亞予普魯士,就會支持瑪麗亞·特雷西婭登基成為女王。看破普魯士趁火打劫陰謀的瑪麗亞·特雷西婭,斷然地予以拒絕了。於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決意出兵奪取西利西亞───第一次西利西亞爭奪戰於是爆發。
主張制敵機先的腓特烈二世,尚未宣戰就率兵急襲奧德河,這違背了那個時代公認的準則,據說只有土耳其人才這么乾。腓特烈大帝和施維林元帥率領八萬普軍南下在1740年12月16日進入西利西亞境內。 由於普魯士軍的襲擊令奧地利軍猝不及防,奧地利在西利西亞當地只有少許的二線駐防隊(Garrison),西利西亞幾乎全境淪陷,只剩下格洛高(Glogau)、布里格(Brieg)和尼斯堡(Neisse)等要塞遭普軍圍困,奧軍為了保存實力一時退往捷克境內的波希米亞與莫拉維亞,普魯士一舉奪得了400萬的人口和數倍的手工業生產力。 但是圍城戰向非普軍所長,腓特烈率兩萬普軍屯兵尼斯堡堅城之下,準備長期圍困。
1741年2月,奧地利伯爵菲利普·馮·奈伯格元帥(Phillip von Neipperg)集結了20000名奧軍士兵,朝上西利西亞進擊,目標是救援尼斯堡,一舉分斷上下西利西亞普魯士軍的連結。 奈貝格伯爵的進擊相當迅速,而菲特列的普魯士軍為了掃蕩、確保各村鎮並蒐集糧草,其部隊冬營散落在整個上西利西亞境內,因此讓奧地利軍得以如入無人之境般地迅速迫近納塞。在積雪深達膝蓋的初春,菲特烈為了集結部隊花掉了非常久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普魯士陸軍元帥利奧波德二世 (安哈特-德紹)親王為了遲滯奧地利軍,於1741年3月9日晚上,用僅僅一小時的時間夜襲奧軍營地,並且以數學算式般的精度完成破壞工作後撤離,奧軍約小損千餘名士兵、失去了大批彈藥、糧草等物資,普魯士軍則幾乎沒有損失。 即便遭受奇襲,奈貝格伯爵還是保有九成以上的完好兵力,他一邊加強來自側後方的防禦,持續向尼斯堡方向進擊。此時,無論是回防的普軍或是意圖衝刺的奧軍都苦於春初雪融的泥海,以極為遲緩的速度運動著,以尼斯堡為目標。最後,奈貝格伯爵軍團在普魯士騎兵不斷的夜襲游擊干擾下,表現出更高的機動技巧,搶先進至尼斯堡城下解圍,自己背靠堅城,反而把原本圍城的普軍隔絕在尼斯河對岸。從戰略眼光來看,奧地利軍只要能夠堅守住戰線,切斷來自普魯士本國的補給,並且持續投入更多部隊,被孤立在上西利西亞的菲特烈軍團將會遭到壓倒性的殲滅。為了要突破奧地利軍的封鎖線,菲特烈決意主動進攻擊破奈貝格軍團。 由此在穆爾維茨村引發穆爾維茨會戰。

戰役經過

兩軍布陣

1741年4月10日凌晨,普魯士軍吃完早飯之後開始急行軍。菲特烈在早霧和飛雪之中如幽靈般地無聲不息出現在奈貝格軍團前方不到2000步之近處,奈貝格發現普軍後,下令緊急敲鐘列陣備戰,由於年輕的菲特烈認為奧地利軍已經敲鐘備戰,堅持普魯士軍必須先行整隊後再行進攻,因此錯過了第一擊的時機,雙方開始列陣,由於戰前普軍偵察不力,腓特烈事先並不清楚奧軍主力的具體位置,因此過早將行軍縱隊展開成橫隊作戰隊形,雙方陣線呈南北展開,普軍在東奧軍在西,兩軍的北側翼突前。約在下午一點鐘時,兩軍才完成了列陣與部署。這是菲特烈親手指揮的第一場戰爭。雖然他先前已經跟隨過歐根親王的腳步上過戰場,但是那充其量不過是戰場觀察員的角色,以主帥身份指揮大軍,可說是菲特烈人生中的第一次初體驗。
由於先前普軍騎兵游擊隊的活躍,奧地利軍在往尼斯堡的賽跑中損失大量物資與少許士兵,因此奧地利軍方面約只有19000人(18個步兵大隊、86個騎兵中隊、18門野炮)左右,而菲特烈麾下的普魯士軍卻占有21500+2000人(31個步兵大隊、35個騎兵中隊、60門野炮)的些微優勢───這也是腓特烈生涯中比敵軍占優勢屈指可數的幾場會戰之一, 不過,由於普魯士軍先前已經把騎兵大量派出襲擊奧地利軍營地,所以在會戰時有相當數量的騎兵無法回來或已經精疲力盡;反之,奧地利軍左翼的羅默爾(Romer)擁有六個聯隊共5000人的騎兵,以當時的軍事眼光來看足以粉碎掉一個10000人的師而綽綽有餘。普魯士軍在騎兵的戰力方面是略占劣勢的。菲特烈此時手頭上的各單位編制不全,多半的單位因為士官兵未歸建而缺員嚴重,但他還是親臨普魯士的中央軍第一線指揮,下轄第10、12、13、19步兵聯隊,外加第五擲彈騎兵聯隊與第十一輕騎兵聯隊。他的左翼是三代老臣庫爾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馮·施維林元帥指揮的第7、8、29步兵聯隊組成的步兵軍與威爾翰·塞巴斯丁·馮·貝爾林(Wilhelm Sebastian von Belling)指揮的第五驍騎兵聯隊。 在普魯士軍的右翼,則是阿道夫·菲特烈·馮·舒倫堡·貝琛多夫伯爵(Adolph Friedrich Graf von der Schulenburg-Beetzendorf)指揮的四個聯隊共2000餘名騎兵、及第十五步兵聯隊。 而編制不全的其它單位與炮兵、零星的騎兵則交由利奧波德二世親王指揮,作為預備隊使用。

勝敗交錯

下午一點半左右,穆爾維茨會戰的第一槍由羅默爾率領的奧地利軍左翼騎兵,對普魯士軍右翼發動的猛攻揭開了序幕。 奧地利軍的騎兵在壓倒性的數量優勢下驅散了馮·舒倫堡伯爵的右翼部隊,逼得腓特烈親自前往右翼重整部隊。然而,在確定擊潰了普魯士軍的右翼之後,羅默爾麾下的第二騎兵聯隊轉為進擊普魯士軍的左翼,毫無顧忌地猛攻失去騎兵機動掩護的普軍步兵。
左翼司令官馮.施威林元帥此時前往菲特烈跟前稟報戰況,並且指出再這樣下去普軍將會大敗,為了保全王室的血脈,建議菲特烈先行退出戰場,由馮·施威林斷後。短兵相接的慘烈戰鬥,和兩翼的暫時挫敗,把初次指揮大戰的腓特烈嚇得不輕,下午4點,他把指揮權交給施維林元帥,自己帶少數近衛退出戰場休息,以為自己的第一次戰役已經這樣不光彩地一敗塗地。有部份戰史學家相信,當時普軍的局勢尚不危急到戰敗的程度,只是久經戰陣的老將馮·施威林看出了國王的心情逐漸失去平衡,因此才決定誘騙腓特烈離開,親自接手指揮。
在菲特烈離開戰場後不久,施維林元帥下達了著名的口令:“橫掃敵軍左翼撤退。”普魯士步兵的素質在不利的戰場形勢下發揮了關鍵作用:幾乎被奧地利軍騎兵踏碎、全團軍官死傷慘重的普魯士第十五步兵聯隊立起戰旗重整隊伍,並且擋住了羅默爾與他的騎兵繼續推進。在這關鍵時刻,馮·舒倫堡伯爵集中手中所有騎兵單位殺入奧地利騎兵的側翼,雙方展開混戰,馮·舒倫堡伯爵與羅默爾兩位騎兵軍官在混戰中雙雙陣亡。
在排除騎兵的威脅後,馮.施威林元帥迅速地展現優秀的組織力,將右翼普軍重整成功。奈貝格伯爵下令投入奧地利軍的剩餘騎兵前往襲擊普軍左翼,但被猛烈的散彈和排槍火力擊退。隨即,雙方步兵戰列交接,普魯士軍得以發揮其自傲的「十二秒排槍」戰技,用猛烈的排放火力和嚴整的戰列隊形壓倒性地擊潰奧地利步兵。
傍晚,奈貝格伯爵由於本來存量就不多的彈藥幾乎用盡(有德國史學家認為這是利奧波德二世親王騎兵游擊戰的成果),而且無法靠純步兵突破高度組織與紀律的普魯士軍戰列,於是在拋棄重裝備退出戰場重整後,返回本國。 在本次會戰中,普魯士軍約死傷五千五百餘人,略多於奧地利軍的五千三百人。但是,由於奧地利軍敗退,所以普魯士軍在清理戰場時得以把現場的奧軍火炮槍枝全數俘虜。 奈貝格伯爵的上下西利西亞分斷.將腓特烈軍團殲滅作戰就隨著穆爾維茨會戰的敗北而成為泡影。

戰役影響

作為後來歐洲歷史上的一代名將,腓特烈的第一次戰役贏得並不太光彩。但是一個象腓特烈那樣具有哲學家頭腦和思辯能力的人,善於總結和汲取教訓是他的長處。首先,年輕的腓特烈受施維林等元老的影響太深。本來腓特烈戰前很久就想讓普軍先鞏固占領區修築工事,並且適當集中兵力。但是施維林元帥主張先解決糧草供應問題,腓特烈沒有堅持己見,否則也不會造成戰前分兵那樣的尷尬局面。自這場戰役之後,腓特烈學會了凡事依靠自己的判斷,再也沒有被部下將領的不同意見所左右。第二個教訓是,普魯士軍隊的偵察能力和騎兵急需加強,沒有精銳騎兵,也就沒有好的偵察。
會戰後,普魯士進入休整,因為腓特烈的目的是吞併西里西亞,現今目的已經達到,他沒有興趣為巴伐利亞公爵夫人的繼承權或捲入法奧的世仇之中。而奧地利,也急於把奈伯格元帥的軍團用於抵抗法國和巴伐利亞,所以普奧之間達成秘密休戰協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