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普魯斯特》是莫洛亞眾多傳記作品中的傑出代表,不但是講述普魯斯特一聲經歷的傳記,更是深入探討與評析《尋找失去的時間》的評傳,直到現在仍舊是最受好評的普魯斯特評傳。
基本介紹
- 書名:莫洛亞文學傳記:追尋普魯斯特
- 作者:莫洛亞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344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譯文出版社
- 外文名:A 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
- 譯者:徐和瑾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76604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莫洛亞文學傳記:追尋普魯斯特》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安德烈·莫洛亞 譯者:徐和瑾
安德烈·莫洛亞為法國兩次大戰之間登上文壇的重要作家,其著作涵蓋小說、歷史與傳記,尤其以傳記文學名揚於世,被譽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傳記文學大師。莫洛巫所著的傳記,人物生動,情節有趣,富有小說情趣。在傳記寫法上,有過革新之功,被譽為寫了出法國文苑裡最好的幾部傳記。主要作品有《愛麗兒:雪萊傳》、Ⅸ唐璜:拜倫傳》、《奧林匹亞:雨果傳》、《萊莉婭:喬治·桑傳》、《普羅米修斯:巴爾扎克傳》、《追尋普魯斯特》、《三仲馬》以及《狄更斯評傳》等,其傳主都是世界文學史上大師級的人物,各自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學世界,而且個性氣質各異。莫洛亞的這幾部以文學大師為傳主的傳記作品屬於他最出色的傳記之列,本身即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安德烈·莫洛亞為法國兩次大戰之間登上文壇的重要作家,其著作涵蓋小說、歷史與傳記,尤其以傳記文學名揚於世,被譽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傳記文學大師。莫洛巫所著的傳記,人物生動,情節有趣,富有小說情趣。在傳記寫法上,有過革新之功,被譽為寫了出法國文苑裡最好的幾部傳記。主要作品有《愛麗兒:雪萊傳》、Ⅸ唐璜:拜倫傳》、《奧林匹亞:雨果傳》、《萊莉婭:喬治·桑傳》、《普羅米修斯:巴爾扎克傳》、《追尋普魯斯特》、《三仲馬》以及《狄更斯評傳》等,其傳主都是世界文學史上大師級的人物,各自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學世界,而且個性氣質各異。莫洛亞的這幾部以文學大師為傳主的傳記作品屬於他最出色的傳記之列,本身即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圖書目錄
卷首語
第一章童年和志向
一 雜交
二 童年的環境
三 疾病和天才
第二章 中學、社交界和部隊
一 孔多塞中學
二 從中學生到紈絝子弟
三 笨拙的軍人
四 涉足社交界
第三章早期作品
一 《宴飲》
二 內心
三 《歡樂與時日》
四 延長的童年時代
五 案件
第四章 童年時代的結束
一庫爾塞爾街
二 羅斯金或中間人
三 父母去世
第五章 進入文學界:一九○六年至一九一二年
一 奇特的人
二 脫離社會生活
三 工作
第六章尋找失去的時間
一主題和題材
二小說的提綱
三寫作技巧
四 普魯斯特的哲學
第七章 尋找失去的時間(二):熱烈的愛情
一 愛情的誕生
二愛的痛苦
三 無法消除的嫉妒
四 心靈的間隙
五論性慾倒錯
六 性慾倒錯在小說中的作用
七 愛情的偉大
第八章 尋找失去的時間(三):幽默
一 喜劇性的本質和幽默的本質
二 喜劇性的題材
三 方法和手法
四 怪物
第九章業餘作者變為大師
一斯萬的誕生
二 戰爭對普魯斯特小說的影響
三 和平和文學獎
四 社會小說家普魯斯特
第十章找回的時間
一最後的纜繩
二 MAGNUM OPUS FACIO
三 和時間進行的最後鬥爭
譯後記
附錄Ⅰ 普魯斯特生平與創作年表
附錄Ⅱ 《尋找失去的時間》梗概
第一章童年和志向
一 雜交
二 童年的環境
三 疾病和天才
第二章 中學、社交界和部隊
一 孔多塞中學
二 從中學生到紈絝子弟
三 笨拙的軍人
四 涉足社交界
第三章早期作品
一 《宴飲》
二 內心
三 《歡樂與時日》
四 延長的童年時代
五 案件
第四章 童年時代的結束
一庫爾塞爾街
二 羅斯金或中間人
三 父母去世
第五章 進入文學界:一九○六年至一九一二年
一 奇特的人
二 脫離社會生活
三 工作
第六章尋找失去的時間
一主題和題材
二小說的提綱
三寫作技巧
四 普魯斯特的哲學
第七章 尋找失去的時間(二):熱烈的愛情
一 愛情的誕生
二愛的痛苦
三 無法消除的嫉妒
四 心靈的間隙
五論性慾倒錯
六 性慾倒錯在小說中的作用
七 愛情的偉大
第八章 尋找失去的時間(三):幽默
一 喜劇性的本質和幽默的本質
二 喜劇性的題材
三 方法和手法
四 怪物
第九章業餘作者變為大師
一斯萬的誕生
二 戰爭對普魯斯特小說的影響
三 和平和文學獎
四 社會小說家普魯斯特
第十章找回的時間
一最後的纜繩
二 MAGNUM OPUS FACIO
三 和時間進行的最後鬥爭
譯後記
附錄Ⅰ 普魯斯特生平與創作年表
附錄Ⅱ 《尋找失去的時間》梗概
後記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是現代西方文學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紀初法國文壇上在寫作手法方面有重大創新的三位小說家之一(其餘二位是路易一費迪南·塞利納和安德烈·紀德)。他的長篇巨作《尋找失去的時間》第一卷《在斯萬家這邊》發表於一九一三年。接著,維吉尼亞·伍爾夫的《牆上的記號》(1917)、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和威廉·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1929)相繼問世。西方文學批評界認為,在這些作品陸續發表的十餘年間,西方小說藝術完成了一場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普魯斯特無疑是一位先行者。他的小說對西方現代小說藝術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被認為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則認為,《尋找失去的時間》的敘述者,有朝一日可能成為新的神話形象,去進行探索並發現世界,他既是忒修斯,又是俄狄浦斯、奧德修斯。
在我國,普魯斯特被列為意識流小說家。“意識流”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和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威廉·詹姆斯提出,並用來命名亨利.詹姆斯、喬伊斯、伍爾夫等作家的創作手法。在法國,文學批評中一般不使用“意識流”這一術語,而稱其為內心獨白。法國作家愛德華.迪雅爾丹在小說《月桂樹被砍倒》(1887)中首創了內心獨白的手法,並著有《內心獨白》(1931)這部理論著作。其後,這種創作手法為法國作家瓦萊里·拉爾博所繼承,並由克洛德·西蒙(一九八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等新小說派作家付諸實施。法國巴黎第三大名譽教授、《普魯斯特學刊》社長、曾任普魯斯特研究中心主任的讓·米伊認為,普魯斯特在小說創作中把三種文學傳統融為一體:一是源於古典主義作家和福樓拜的演說體傳統,二是內省式的文學傳統,三是象徵主義的文學傳統。
安德烈·莫洛亞的《追尋普魯斯特》發表於一九四九年,是論述普魯斯特及其作品的一部重要著作。莫洛亞撰寫這部傳記有著十分有利的條件。他的岳母婚前名叫讓娜·普凱,曾是普魯斯特十分喜愛的女友。晚年,她住在法國西南部多爾多涅省埃克斯西德伊市附近的埃桑迪埃拉城堡,房間牆壁上都是照片,其中許多是普魯斯特二十歲至二十五歲時的照片。他的妻子西蒙娜小時候曾在半夜裡被叫醒,因為普魯斯特想要見她,以構思小說中敘述者同聖盧和吉爾貝特·斯萬的女兒的談話。然而,莫洛亞並未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他不像聖伯夫那樣,認為要透徹理解一部作品,就必須深入認識創作這一作品的個人,努力掌握作家的其他文字材料,如未曾發表的文章、信件、日記等,而是像普魯斯特那樣,認為一位藝術家由生活者和創作者這兩個人組成,認為“一本書不是我們在我們的習慣、社會和我們的惡習中表現出來的自我的產物,而是另一個自我的產物”。藝術家的生活不能解釋其作品,但是,他的生活卻可以用他的作品來解釋。在這部傳記中,莫洛亞使用的正是這種方法。同聖伯夫撰寫傳記的方法相比,莫洛亞完成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分析普魯斯特的小說時,莫洛亞抓住了三個要點。一是浸泡在茶水裡的馬德萊娜蛋糕的味道所喚起的無意識回憶。這種回憶通過現時的感受和忘卻的過去之間的一種巧合來進行,比有意識的回憶要清晰得多,原因是有意識地回憶往事無所依託,重現之後會很快消失,而無意識地回憶往事有現時的感覺作為依託,能產生強烈的印象,使人有立體感。可以說,《尋找失去的時間》是無意識回憶構建的宏偉大廈。二是普魯斯特創造的小說人物沒有鑰匙。一九一八年四月二十日,普魯斯特在一九一三年版的《在斯萬家這邊》上給雅克·德·拉克勒泰爾題了詞:“這部作品的人物並沒有鑰匙,或者說一個人物有八把或十把鑰匙。”這就是說,普魯斯特塑造一個人物並非只是根據生活中的某一個人,而是把許多人用作這一人物的原型。三是幽默。莫洛亞在本書第八章闡述了普魯斯特作品的這一特點,這裡就不再贅述。
自一九二五年起,法國開始出版有關普魯斯特的論著,力圖全面展現普魯斯特的面貌,大多既談其生平又談其著作。第一部重要著作是萊昂·皮埃爾-坎的《馬塞爾·普魯斯特的生平和著作》(人馬座出版社,初版1925年;增補版1928年和1936年)。該書研究“生平”、“著作”、“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世界”(沙龍、所多瑪、愛情、藝術),增補部分論述“喜劇性”和“神秘性”,最後是“十年後重讀”,以及“普魯斯特和今日青年”。比皮埃爾一坎的資料更豐富的是莫洛亞的《追尋普魯斯特》(阿歇特出版社,1949年)。他使用了英國傳記作家的藝術和方法。他為普魯斯特描繪的形象,至今仍是最審慎和最真實的形象。另外,書中用三章的篇幅對普魯斯特的小說作了十分詳細和深入的分析,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缺點是在分析普魯斯特的作品時並未提到《讓·桑特伊》和《駁聖伯夫》,即使在這兩部著作出版後,他電覺得沒有必要對這部傳記進行修改補充。目前,最詳細的普魯斯特傳記是喬治·D·佩因特的《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共兩卷,英語版1959年和1965年;法譯本,法國信使出版社,1963年和1966年,修訂版1993年),對作家的生平按月和日來介紹,唯恐有所遺漏。佩因特閱讀了眾多回憶錄,但從未見到過任何見證人,因此往往對傳說信以為真(如普魯斯特計畫在卡堡結婚),並把作家的生活和小說主人公的生活混為一談。亨利·博內的傳記《一九。七年至一九一四年的馬塞爾·普魯斯特》雖不完整,卻更有系統性。但從至今發表的普魯斯特書信來看,特別是一九○六年至一九一四年的書信,可以看出這部著作中的不少錯誤。相反,莫里斯·巴爾代什的《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共兩卷,1971年),是一部“作品的傳記”,是第一部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部全面研究普魯斯特的練習簿手稿以展現作品的生成的著作,認為最初的《尋找失去的時間》是迅速涵蓋整部作品的文本,用來在其後進行擴展。出版時間最近的傳記是讓一伊夫·塔迪埃的《馬塞爾·普魯斯特傳》(伽利瑪出版社,1996年)。這部正文為九百一十頁的巨作,按普魯斯特的生平和創作分為十六章。書後附有參考書目和索引,參考書目包括普魯斯特的作品、傳記、回憶錄、見證和刊物,索引除人名外,還列有作品中人物名、文藝作品名。另外,書中有大量注釋,對文中的敘述進行補充和評論。有關普魯斯特生平的著作,還有塞萊斯特·阿爾巴雷的《普魯斯特先生》(拉豐出版社,1973年)、亨利·博內的《普魯斯特的愛情和性慾》(尼澤出版社,1985年)、多米尼克·馬班的《普魯斯特的睡眠》(法國大學出版社,1992年)、克里斯蒂安·佩什納爾的《普魯斯特在卡堡》(伏爾泰濱河街出版社,1992年)等。研究普魯斯特生平的重要材料還有書信,目前最詳細的為菲利普·科爾布編纂的二十一卷《普魯斯特書信集》(普隆出版社,1993年)。日本普魯斯特研究會會長吉川一義則主持編纂《普魯斯特書信總索引》(法文版,1998年),收有書信中出現的人名、地名、文藝作品和報刊名以及作家名。
……
本書原由河南一家出版社約譯,我花了三年時間譯完全書,並於一九八六年九月交稿,但遲遲未能出版。出版社對我多次詢問的信件不加答覆,也不願退還譯稿。一九九六年,譯林出版社表示願意出版這部傳記,但在向法方購買著作權時,得知浙江文藝出版社已捷足先登,譯林的編輯韓滬麟立即把這一訊息告訴我,要我儘快和浙江文藝社取得聯繫。浙江文藝社編輯王雯雯收到我的信後當即作了答覆,該社在看了我的第一章譯稿後和我簽了契約。我又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對原來的譯稿進行認真的校閱和修改。出版後,這個譯本於一九九九年獲得第四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二等獎。不久前,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馮濤來函,說該社已購得這本傳記的著作權,希望用拙譯本,我當然欣然同意。但考慮到是十幾年前的譯文,另外也因翻譯普魯斯特的小說而跟法國普魯斯特研究者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對普魯斯特及其作品也有更多的了解,覺得應該把全書重新審閱,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修改。主要是專有名詞的譯名,根據《辭海》及《大辭海》系列等辭書核對,地名則依據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法國等國分國地圖冊,同時也在注釋中作了不少補充,在“譯後記”和“普魯斯特生平與創作年表”中,則補充了普魯斯特研究和出版的最新情況。另外,由於小說中插人大量印象和回憶,情節也顯得瑣碎,因此在附錄中增加了十分詳細的梗概,以幫助了解小說的內容。
在本書翻譯過程中,當時在復旦大學外文系任教的法國教師多米尼克·吉蘭幫助解決許多理解問題,讓·米伊則解答了有關普魯斯特研究的許多問題,並不斷向我提供法國普魯斯特研究的最新情況和有關材料,後又應我的要求寄來普魯斯特給雅克·德·拉克勒泰爾題詞的全文,巴黎第四大學教授瑪麗一克萊爾·邦卡爾則解答了有關法朗士的一些問題。這次審閱時,對於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伊萬·伊里奇之死》和《戰爭與和平》中老親王別竺豪夫之死的情況,請教了復旦大學的同事、外國文學教授翁義欽。對上述各位的大力相助,在此謹表衷心的謝意。
譯 者
二○一三年四月於海上涼城
在我國,普魯斯特被列為意識流小說家。“意識流”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和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威廉·詹姆斯提出,並用來命名亨利.詹姆斯、喬伊斯、伍爾夫等作家的創作手法。在法國,文學批評中一般不使用“意識流”這一術語,而稱其為內心獨白。法國作家愛德華.迪雅爾丹在小說《月桂樹被砍倒》(1887)中首創了內心獨白的手法,並著有《內心獨白》(1931)這部理論著作。其後,這種創作手法為法國作家瓦萊里·拉爾博所繼承,並由克洛德·西蒙(一九八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等新小說派作家付諸實施。法國巴黎第三大名譽教授、《普魯斯特學刊》社長、曾任普魯斯特研究中心主任的讓·米伊認為,普魯斯特在小說創作中把三種文學傳統融為一體:一是源於古典主義作家和福樓拜的演說體傳統,二是內省式的文學傳統,三是象徵主義的文學傳統。
安德烈·莫洛亞的《追尋普魯斯特》發表於一九四九年,是論述普魯斯特及其作品的一部重要著作。莫洛亞撰寫這部傳記有著十分有利的條件。他的岳母婚前名叫讓娜·普凱,曾是普魯斯特十分喜愛的女友。晚年,她住在法國西南部多爾多涅省埃克斯西德伊市附近的埃桑迪埃拉城堡,房間牆壁上都是照片,其中許多是普魯斯特二十歲至二十五歲時的照片。他的妻子西蒙娜小時候曾在半夜裡被叫醒,因為普魯斯特想要見她,以構思小說中敘述者同聖盧和吉爾貝特·斯萬的女兒的談話。然而,莫洛亞並未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他不像聖伯夫那樣,認為要透徹理解一部作品,就必須深入認識創作這一作品的個人,努力掌握作家的其他文字材料,如未曾發表的文章、信件、日記等,而是像普魯斯特那樣,認為一位藝術家由生活者和創作者這兩個人組成,認為“一本書不是我們在我們的習慣、社會和我們的惡習中表現出來的自我的產物,而是另一個自我的產物”。藝術家的生活不能解釋其作品,但是,他的生活卻可以用他的作品來解釋。在這部傳記中,莫洛亞使用的正是這種方法。同聖伯夫撰寫傳記的方法相比,莫洛亞完成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分析普魯斯特的小說時,莫洛亞抓住了三個要點。一是浸泡在茶水裡的馬德萊娜蛋糕的味道所喚起的無意識回憶。這種回憶通過現時的感受和忘卻的過去之間的一種巧合來進行,比有意識的回憶要清晰得多,原因是有意識地回憶往事無所依託,重現之後會很快消失,而無意識地回憶往事有現時的感覺作為依託,能產生強烈的印象,使人有立體感。可以說,《尋找失去的時間》是無意識回憶構建的宏偉大廈。二是普魯斯特創造的小說人物沒有鑰匙。一九一八年四月二十日,普魯斯特在一九一三年版的《在斯萬家這邊》上給雅克·德·拉克勒泰爾題了詞:“這部作品的人物並沒有鑰匙,或者說一個人物有八把或十把鑰匙。”這就是說,普魯斯特塑造一個人物並非只是根據生活中的某一個人,而是把許多人用作這一人物的原型。三是幽默。莫洛亞在本書第八章闡述了普魯斯特作品的這一特點,這裡就不再贅述。
自一九二五年起,法國開始出版有關普魯斯特的論著,力圖全面展現普魯斯特的面貌,大多既談其生平又談其著作。第一部重要著作是萊昂·皮埃爾-坎的《馬塞爾·普魯斯特的生平和著作》(人馬座出版社,初版1925年;增補版1928年和1936年)。該書研究“生平”、“著作”、“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世界”(沙龍、所多瑪、愛情、藝術),增補部分論述“喜劇性”和“神秘性”,最後是“十年後重讀”,以及“普魯斯特和今日青年”。比皮埃爾一坎的資料更豐富的是莫洛亞的《追尋普魯斯特》(阿歇特出版社,1949年)。他使用了英國傳記作家的藝術和方法。他為普魯斯特描繪的形象,至今仍是最審慎和最真實的形象。另外,書中用三章的篇幅對普魯斯特的小說作了十分詳細和深入的分析,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缺點是在分析普魯斯特的作品時並未提到《讓·桑特伊》和《駁聖伯夫》,即使在這兩部著作出版後,他電覺得沒有必要對這部傳記進行修改補充。目前,最詳細的普魯斯特傳記是喬治·D·佩因特的《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共兩卷,英語版1959年和1965年;法譯本,法國信使出版社,1963年和1966年,修訂版1993年),對作家的生平按月和日來介紹,唯恐有所遺漏。佩因特閱讀了眾多回憶錄,但從未見到過任何見證人,因此往往對傳說信以為真(如普魯斯特計畫在卡堡結婚),並把作家的生活和小說主人公的生活混為一談。亨利·博內的傳記《一九。七年至一九一四年的馬塞爾·普魯斯特》雖不完整,卻更有系統性。但從至今發表的普魯斯特書信來看,特別是一九○六年至一九一四年的書信,可以看出這部著作中的不少錯誤。相反,莫里斯·巴爾代什的《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共兩卷,1971年),是一部“作品的傳記”,是第一部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部全面研究普魯斯特的練習簿手稿以展現作品的生成的著作,認為最初的《尋找失去的時間》是迅速涵蓋整部作品的文本,用來在其後進行擴展。出版時間最近的傳記是讓一伊夫·塔迪埃的《馬塞爾·普魯斯特傳》(伽利瑪出版社,1996年)。這部正文為九百一十頁的巨作,按普魯斯特的生平和創作分為十六章。書後附有參考書目和索引,參考書目包括普魯斯特的作品、傳記、回憶錄、見證和刊物,索引除人名外,還列有作品中人物名、文藝作品名。另外,書中有大量注釋,對文中的敘述進行補充和評論。有關普魯斯特生平的著作,還有塞萊斯特·阿爾巴雷的《普魯斯特先生》(拉豐出版社,1973年)、亨利·博內的《普魯斯特的愛情和性慾》(尼澤出版社,1985年)、多米尼克·馬班的《普魯斯特的睡眠》(法國大學出版社,1992年)、克里斯蒂安·佩什納爾的《普魯斯特在卡堡》(伏爾泰濱河街出版社,1992年)等。研究普魯斯特生平的重要材料還有書信,目前最詳細的為菲利普·科爾布編纂的二十一卷《普魯斯特書信集》(普隆出版社,1993年)。日本普魯斯特研究會會長吉川一義則主持編纂《普魯斯特書信總索引》(法文版,1998年),收有書信中出現的人名、地名、文藝作品和報刊名以及作家名。
……
本書原由河南一家出版社約譯,我花了三年時間譯完全書,並於一九八六年九月交稿,但遲遲未能出版。出版社對我多次詢問的信件不加答覆,也不願退還譯稿。一九九六年,譯林出版社表示願意出版這部傳記,但在向法方購買著作權時,得知浙江文藝出版社已捷足先登,譯林的編輯韓滬麟立即把這一訊息告訴我,要我儘快和浙江文藝社取得聯繫。浙江文藝社編輯王雯雯收到我的信後當即作了答覆,該社在看了我的第一章譯稿後和我簽了契約。我又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對原來的譯稿進行認真的校閱和修改。出版後,這個譯本於一九九九年獲得第四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二等獎。不久前,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馮濤來函,說該社已購得這本傳記的著作權,希望用拙譯本,我當然欣然同意。但考慮到是十幾年前的譯文,另外也因翻譯普魯斯特的小說而跟法國普魯斯特研究者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對普魯斯特及其作品也有更多的了解,覺得應該把全書重新審閱,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修改。主要是專有名詞的譯名,根據《辭海》及《大辭海》系列等辭書核對,地名則依據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法國等國分國地圖冊,同時也在注釋中作了不少補充,在“譯後記”和“普魯斯特生平與創作年表”中,則補充了普魯斯特研究和出版的最新情況。另外,由於小說中插人大量印象和回憶,情節也顯得瑣碎,因此在附錄中增加了十分詳細的梗概,以幫助了解小說的內容。
在本書翻譯過程中,當時在復旦大學外文系任教的法國教師多米尼克·吉蘭幫助解決許多理解問題,讓·米伊則解答了有關普魯斯特研究的許多問題,並不斷向我提供法國普魯斯特研究的最新情況和有關材料,後又應我的要求寄來普魯斯特給雅克·德·拉克勒泰爾題詞的全文,巴黎第四大學教授瑪麗一克萊爾·邦卡爾則解答了有關法朗士的一些問題。這次審閱時,對於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伊萬·伊里奇之死》和《戰爭與和平》中老親王別竺豪夫之死的情況,請教了復旦大學的同事、外國文學教授翁義欽。對上述各位的大力相助,在此謹表衷心的謝意。
譯 者
二○一三年四月於海上涼城
序言
讀者將在本書的末尾找到我曾參閱的書目,但我想在此指出,我必須對幾筆人情表示特別的感謝。熱拉爾·芒特-普魯斯特夫人以其精深的知識,極為虔誠地收藏著伯父的文稿,卻同意讓我對馬塞爾·普魯斯特未曾發表的《筆記本》和《練習簿》以及他寫給父母的信件進行翻閱和摘錄。沒有她的慷慨支持,本書的內容就不會如此新穎、完整。在對普魯斯特作品的研究方面,我主要參閱下列著作:萊昂·皮埃爾-坎的著作,這部著作至今仍是普魯斯特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拉蒙·費爾南代、皮埃爾·亞伯拉罕、亨利·馬西斯、喬治·卡托伊和安娜-瑪麗·科謝的著作;以及最近出版的兩本著作,即亨利·博內先生和諾埃爾·馬丹-德利亞先生的著作。在普魯斯特的文體風格方面,主要內容已由讓·波米埃和讓·穆通加以闡述。傳記部分,過去認識馬塞爾·普魯斯特的那些先生和女士的回憶,對我來說是珍貴的材料。我曾經跟雅克埃米爾·布朗舍、達尼埃爾·阿萊維、喬治·德·洛里斯、讓-路易·沃杜瓦耶、埃德蒙·雅盧、亨利·巴爾達克和讓·德·蓋涅龍談論過馬塞爾·普魯斯特。我也跟塞萊斯特·阿爾巴雷談過話。P.-L·拉爾歇先生陪我參觀了伊利埃城中作為貢布雷的景色原型的那些地方。我參閱了我的同行亨利·蒙多爾教授論述普魯斯特修辭手法的一篇論文,以及阿爾弗雷德.杜邦先生收藏的幾封未曾發表的信件。我仔細閱讀了伊莉莎白·德·格拉蒙夫人、比貝斯科王妃、瑪麗·舍克維奇、羅貝爾·德雷菲斯和費爾南·格雷格的著作,以及多卷本《普魯斯特書信集》。加斯東·伽利瑪先生慷慨地準許我引用《尋找失去的時間》的一些段落,這些段落對解釋和闡明本書是不可缺少的。雅克·蘇費爾先生一貫樂於助人,這次又給我在法國國立圖書館查閱書籍提供了方便。而我的妻子,則再次做了最熟悉情況的助手。
安德烈·莫洛亞
又及:引自馬塞爾·普魯斯特《筆記本》和《練習簿》的所有未發表的文字,以及他家裡的書信,均由熱拉爾·芒特-普魯斯特夫人向我提供,其著作權屬於這位夫人。如要引用這些文字,均需得到夫人的準許。
安德烈·莫洛亞
又及:引自馬塞爾·普魯斯特《筆記本》和《練習簿》的所有未發表的文字,以及他家裡的書信,均由熱拉爾·芒特-普魯斯特夫人向我提供,其著作權屬於這位夫人。如要引用這些文字,均需得到夫人的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