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隸書錄語軸》是清代書法家莫友芝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友芝隸書錄語軸
- 作者:莫友芝
- 創作年代:清代
- 材質:紙本
- 書法類型:隸書
- 規格:縱124cm,橫31cm
釋文:
治必以寬,寬之之術歸於察,察之之術歸於義。有惠百姓之心,莫如一切除非法之事。孔叢刑論雜論。
鈐“莫友芝印”白文印、“子偲”朱文印。鑑藏印鈐“龍友審定”白文印。
此篇錄文擇自漢孔鮒所撰《孔叢子》。筆法結合隸書與魏碑的特點,渾厚頓錯,具有濃重的金石意味。
作者介紹:莫友芝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其父莫與儔(字猶人),清代嘉慶四年(1799)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鹽源知縣和貴州遵義府學教授,著有《二南近說》、《仁本事韻》、《貞定先生遺集》等書。
莫友芝三歲識字,七歲讀《毛詩》、《尚書》。道光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舉人,後屢試不第。道光二十一年(1841)與鄭珍撰成《遵義府志》48卷,33目,附目14,共80餘萬字。與同時代的其它志書相比,《遵義府志》體例完備,材料翔實,史學界認為可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齊名,梁啓超稱之為“天下笫一府志”,莫友芝與鄭珍也因此聲名大震,被人並稱為“西南巨儒”。張裕釗說:“子偲之學,於蒼雅、故訓、六經、名物、制度,靡所不探討。旁及金石目錄家言之說,尤究極其奧頤,疏導源流,辨析正偽,無銖寸差失。所為詩及雜文,皆出於人人,而天詩治之益淇深。又工真行隸篆書,求者肩相於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客居曾國藩幕府。代曾氏收購江南遺書,後又為曾國藩督領江南官書局,擔任校勘經史之職。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潛心於版本目錄學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莫友芝目錄學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這是他從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數年間客游上海等地時所見宋、金、元、明槧本及舊抄本、稿本的記錄,後由其子莫繩孫彙編成冊;一是《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這是他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所作的版本箋注,是版本目錄學史上的扛鼎之作。
同治四年(1865)莫友芝任金陵書局總編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為書屋的名字。影山草堂收藏的書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為多,尤其以唐寫本《說文解字》殘本最為珍貴,是唐憲宗元和年間遺物,曾國藩見此書後,讚嘆不已,即命刻版傳世,並為之題詞:“插架森森多於筍,世上何曾見唐本!”同治九年(1870)莫友芝任揚州書局主校刊,李鴻章、張之洞邀其為武昌書院主講,他以衰老為由推辭不就。次年,至揚州、興化尋找文宗、文匯兩閣被焚後散失的圖書,突感風寒,高燒不退,病逝船中,歸葬於遵義新舟青田山。曾國藩親筆書寫了一幅輓聯:京華一見便傾心,當年虎市橋頭,書肆訂交,早欽宿學;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淚,來吊詩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