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莨菪)

天仙子(茄目茄科植物)

莨菪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仙子(學名:Hyoscyamus niger L.)是茄科天仙子屬植物。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全體被粘性腺毛。根較粗壯。一年生的莖極短,莖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鈍或漸尖。花在莖中部以下單生於葉腋,在莖上端則單生於苞狀葉腋內而聚集成蠍尾式總狀花序。蒴果包藏於宿存萼內,長卵圓狀,長約1.5厘米,直徑約1.2厘米。種子近圓盤形,直徑約1毫米,淡黃棕色。夏季開花、結果。

分布於蒙古、俄羅斯、歐洲、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華東有栽培或逸為野生。常生於山坡、路旁、住宅區及河岸沙地。

天仙子莖葉繁茂,群花期長達2個月,可廣泛種栽於公園、公路兩側,布置花壇外輪可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亦可作為綠化帶呈塊狀播種。其葉、根、花、種子入藥,具鎮痛解痙之功效;主治胃腸痙攣、胃腹作痛、神經痛、咳嗽、哮喘、癲狂,外用治癰腫療瘡、齲齒作痛。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全體被粘性腺毛。根較粗壯,肉質而後變纖維質,直徑約2-3厘米。一年生的莖極短,自根莖發出蓮座狀葉叢,卵狀披針形或長矩圓形,長可達30厘米,寬達10厘米,頂端銳尖,邊緣有粗牙齒或羽狀淺裂,主脈扁寬,側脈5-6條直達裂片頂端,有寬而扁平的翼狀葉柄,基部半抱根莖;第二年春莖伸長而分枝,下部漸木質化,莖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鈍或漸尖,無葉柄而基部半抱莖或寬楔形,邊緣羽狀淺裂或深裂,向莖頂端的葉成淺波狀,裂片多為三角形,頂端鈍或銳尖,兩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葉脈並生有柔毛,長4-10厘米,寬2-6厘米。
花在莖中部以下單生於葉腋,在莖上端則單生於苞狀葉腋內而聚集成蠍尾式總狀花序,通常偏向一側,近無梗或僅有極短的花梗花萼筒狀鐘形,生細腺毛和長柔毛,長1-1.5厘米,5淺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後增大成壇狀,基部圓形,長2-2.5厘米,直徑1-1.5厘米,有10條縱肋,裂片開張,頂端針刺狀;花冠鐘狀,長約為花萼的一倍,黃色而脈紋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徑約3毫米。蒴果包藏於宿存萼內,長卵圓狀,長約1.5厘米,直徑約1.2厘米。種子近圓盤形,直徑約1毫米,淡黃棕色。夏季開花、結果。

生長環境

常生於山坡、路旁、住宅區及河岸沙地。中國長白山區生長於山路旁、雜草地或撂荒地等。天仙子適應性強,當年苗耐寒、喜光、喜肥、喜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分布範圍

分布於蒙古、俄羅斯、歐洲、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華東有栽培或逸為野生。
天仙子天仙子

繁殖方法

整地作畦:於頭年秋季深翻土地,結合翻地每公頃施入有機肥30000-45000千克,翌年春季精細整地,做成長5米、寬1米、高20厘米的畦。結合做畦,按說明施人咬喃丹和五氯硝基苯或敵克松。
播種方法:用種子繁殖,種子於第2年秋季採收,千粒重0.6克。曬乾貯藏於紙袋或布袋內,放置通風處自然貯藏。翌春在做好的畦上點播或撤播。
  1. 點播:中國長白山區5月上旬播種,播種前種子用0.2%高錳酸鉀液浸泡2小時,然後放入60℃清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後晾乾至7-8成乾,按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開穴,穴深3-5厘米,每穴播種5-10粒,覆蓋薄細土,稍鎮壓。土壤偏乾用壺少量噴水,忌大水漫灌。
  2. 行播:按點播要求處理種子,畦面按行距30厘米開溝,溝深5厘米,將種子1:5比例拌入細沙,每行播種30-50粒,覆蓋薄細土,稍鎮壓。土壤偏乾按點播法處理。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苗高達5厘米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若以采葉藥用為主,株距9厘米。採種為主,株距20厘米,觀賞為主,每穴留3-5株。頭年第1次施肥以施氮肥為主,時間為間苗後5天追肥,第2次在7-8月份以葉面肥為主,用“富爾655”或“磷酸二氫鉀加尿素”按說明使用。生長期間注意中耕除草。第2年5月初展葉後每公頃追施含氮磷二元複合肥120千克(氮:磷為1:1),澆灌使用,此次施肥以拔節為目的;6月上甸追施三元複合肥180千克(氮:磷:鉀為14:9:20),澆灌使用,此次施肥以促進植株座蕾開花,植株強壯,抗倒伏;7-8月每10天噴一次葉面肥“富爾655”。由於天仙喜肥,葉面肥使用可按說明加大劑量25-30%。7月初,畦面需培土固床,否則倒伏,也可每畦四周立樁,用繩四周圍起。
採收:第2年6-7月份采葉、嫩莖及花分別曬至八成千,置陰涼處晾乾備用。9月份種子成熟,割取全草。取根曬乾。搓乾種子,曬乾即為“天仙子”。

主要價值

觀賞:天仙子莖葉繁茂,群花期長達2個月,銅鈴狀的花朵微微垂頭,可廣泛種栽於公園、公路兩側,布置花壇外輪可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亦可作為綠化帶呈塊狀播種。
藥用:其葉、根、花、種子入藥,中藥名為“天仙子”;性昧苦、溫,有大毒;具鎮痛解痙之功效。主治胃腸痙攣、胃腹作痛、神經痛、咳嗽、哮喘、癲狂,外用治癰腫療瘡、齲齒作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