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蒾子(莢蒾子)

莢蒾子(莢蒾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莢蒾子,溫帶植物,喜光,喜溫暖濕潤,也耐陰,耐寒,對氣候因子及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最好是微酸性肥沃土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莢蒾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亞綱:菊亞綱
  • :川續斷目
  • :忍冬科
  • :忍冬族
  • :莢蒾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1.5-3米;當年小枝連同芽、葉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黃色或黃綠色開展的小剛毛狀粗毛及簇狀短毛,老時毛可彎伏,毛基有小瘤狀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幾無毛,有凸起的墊狀物。葉紙質,寬倒卵形、倒卵形、或寬卵形,長3-10 (-13) 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圓形至鈍形或微心形,有時楔形,邊緣有牙齒狀鋸齒,齒端突尖,上面被叉狀或簡單伏毛,下面被帶黃色叉狀或簇狀毛,脈上毛尤密,脈腋集聚簇狀毛,有帶黃色或近無色的透亮腺點,雖脫落仍留有痕跡,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8對,直達齒端,上面凹陷,下面明顯凸起;葉柄長 (5-) 10-15毫米;無托葉。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稠密,生於具1對葉的短枝之頂,直徑4-10厘米,果時毛多少脫落,總花梗長1-2 (-3) 厘米,第一級輻射枝5條,花生於第三至第四級輻射枝上,萼和花冠外面均有簇狀糙毛;萼筒狹筒狀,長約1毫米,有暗紅色微細腺點,萼齒卵形;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5毫米,裂片圓卵形;雄蕊明顯高出花冠,花葯小,乳白色,寬橢圓形;花柱高出萼齒。果實紅色,橢圓狀卵圓形,長7-8毫米;核扁,卵形,長6-8毫米,直徑5-6毫米,有3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花期5-6月,果熟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或山谷疏林下,林緣及山腳灌叢中,海拔100-1000米。

分布範圍

產河北南部、陝西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及雲南(保山)。日本和朝鮮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來源】 植物莢蒾的果實
【別名】 孩兒拳頭等
【性味】 性平、味甘
【歸經】 肺經,心經,肝經
【功效】 滋補強壯,平肝降壓,止喘
【成分】 含糖、果膠、維生素c、胡蘿蔔素、黃酮醇、花青素等
【食法】 鮮食,煎服
【食忌】 糖尿病人不可多食。
【食養】 適合身體虛弱、心功能減退、心氣不足、心悸氣短者食用;適合支氣管哮喘者食用;適合肝陽偏旺的高血壓者食用;還適合感冒咳嗽、結腸炎腹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內出血和鼻出血者食用。
【按語】 古代醫家對莢蒾子很少套用,《千金翼方》中僅認為它能“破血,止痢消腫”。
【知識連結】 據現代研究,莢蒾鮮果具有滋補作用,又可作輕微的利尿劑、瀉劑和發汗劑。食用鮮果,能改善心臟功能,並對血管痙攣病患者有益,對支氣管哮喘病和高血壓病有平息鎮靜作用,加糖發酵的莢蒾果可治療高血壓。用莢 果汁同蜂蜜煎劑,用於防治感冒、咳嗽、腹瀉、胃病、結腸炎、痔瘡、內出血和鼻出血等疾病。用莢蒾果實製成的維生素茶具有強壯作用和鎮靜作用,所以,它的確是一味食藥兩用的珍貴食物。
中藥材
(《唐本草》)
【來源】為植物莢蒾的果實。
【性味】《唐本草》:"味甘。"
【功用主治】《千金翼方》:"主破血,止痢消腫,除蠱疰、蛇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