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戰國時期傑出的哲學家,學識淵博,且對養生頗有研究。 莊子認為私是百症之根。一個人只有心底無私,才能胸懷大志,不計較功名利祿,才會知足常樂,樂觀坦蕩。清靜莊子提倡有志之士應當重視磨練自己的自控能力,在奮進中創造靜下來的機會。 寡慾莊子認為“人慾不可飽,亦不可縱”,縱慾則必招禍染玻他提出,少性慾就不會損精傷神,節食慾就不會勞氣傷身,寡官欲就不會積慮傷心。 樂觀莊子曾形象地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情緒樂觀,因之得以保生;而鳥兒關在籠中,羽毛會憔悴,意志消沉,低頭不鳴,因之難以全生。他主張人生在世,要“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樂觀豁達。(孟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養生八字訣
- 作者:莊子
少私,寡慾,清靜,超然,
少私
莊子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如果經常私心纏身,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整天打個人的“小九九”,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他必定會事事患得患失,鬼迷心竅,日夜不得其安,這就必然導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人們只有在精神情緒方面做到心胸開闊、性格開朗、不圖名利、排除私心,才能達到長壽之目的。
寡慾
莊子認為,欲不可絕,但也不可縱,縱慾必然會“闖禍染疾”。一個人如果少情慾,則不會欺男霸女;節物慾,則不會圖財害命;寡官欲,就不會陽奉陰違,投機取巧,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積慮傷心。只有做到“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志”的人,方稱得上為義正清廉、公正無私的人,才會身心健康,安然處世。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浮躁,各種各樣誘惑充斥其間,有些人慾望極強,心術不正,滿腦子壞水,整日被官欲、利慾、色慾、貪慾、嗜欲等欲望所迷並陷入其中,使得生活失去原汁原味。當有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或達不到個人目的時,有的人便會遷怒於人,煩惱、焦慮、抑鬱、沮喪、自責、懺悔及憤怒等不良情緒在腦子裡積蓄,心理失去平衡,耍脾氣、發牢騷、出怨言,甚至怒髮衝冠、傷肝傷脾、損神折壽。
清靜
莊子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交活動中,如果能做到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靜則制怒,靜則除煩,靜則意定,靜則養生”。清靜並非什麼都不想,而是“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的一種精神境界。大千世界,色彩繽紛,充滿了金錢、地位、名利和美色等使人心動神馳的誘惑。在充滿誘惑的塵世的紛擾下,要做到“恬然不動其心”,不為權力所爭,不為名利所誘,不為金錢所累,不為“燈紅酒綠”所吸引。有了如此淡泊的心態,緊張、焦慮、憤怒、嫉妒、憎恨等負性情緒就會遠離你,你就能始終保持心境的安靜。心靜則神安,體內氣血運行自然平和,機體因而正常運轉,健康長壽也就寓於其中了。
超然
莊子曾經形象地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情緒樂觀,因此得以保生;而將鳥兒關在籠中,它常會低頭不鳴,因此難以存活。人如果禁錮在精神惆悵之中,必然會憂愁相接,有損健康。他主張人生在世,要“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樂觀豁達。莊子以十分超然的態度看待人生,一切順其自然。他生活艱辛,有時不得不向別人借米來餬口。他對這些都抱無所謂的態度。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弔唁。他不但不哭,反而唱起歌來。惠子指責他為何不哭而歌,他坦然地回答說:“開始我也很悲痛,後來仔細一想,人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又怎樣離開這個世界的呢?原來人是由氣即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質變化而來,氣聚成形,氣散則死。現在的人形體已死,又將變成非生命的物質了,故以鼓盆而歌歡送和慶祝我的妻子重新回歸自然。”莊子的這番話未必全對,但他超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卻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