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文學新探》是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刁生虎。
基本介紹
- 書名:莊子文學新探
- 作者:刁生虎
- ISBN:9787811277784
- 頁數:303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2
- 副標題:生命哲思與詩意言說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莊子文學新探:生命哲思與詩意言說》內容簡介:莊子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就是對生命存在及其意義的探尋,其以生命問題為中心建立起自己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而這一思維成果不是通過“思維的說”直接表述的,而是藉助於“詩意的說”間接暗示的。正是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使《莊子》突破了傳統哲學文本的模式而通向藝術文本的超越之途,並最終影響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
《莊子文學新探:生命哲思與詩意言說》深入分析了《莊子》這一哲學文本為何以及如何同時具備了文學文本的質素,其文學文本的構成和表現是什麼,哲學和文學是如何在《莊子》一書中達到水乳交融而又協調一致的,其又是如何滲透在後世中國文學的血脈中而成為一個精神傳統的。
作者簡介
刁生虎,2002年獲河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易學與儒道文化以及古代文論研究。曾出版專著《莊子的生存哲學》,並在《周易研究》、《學術月刊》、《史學月刊》、《中州學刊》、《諸子學刊》、《華文學刊》(新加坡)、《東吳哲學學報》(台灣)、《學術前沿》(香港)等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50餘篇,其中被人大複印資料《美學》、《宗教》、《中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社會科學報》等二次文獻全文轉載或部分摘編10餘篇。
目錄
序(蔣凡)/1
導論/1
一、選題意義/1
二、文獻依據/8
三、研究方法/13
第一章 莊子哲學觀念的文學轉化/19
第一節 無限觀念與浪漫風格/19
一、宇宙無限/19
二、浪漫風格/24
第二節 物化思想與變形藝術/36
一、物化三論/37
二、變形藝術/48
第三節 天人關係與敘述模式/55
一、天人合一/55
二、敘述模式/61
第二章 莊子文學品格的表現形態/68
第一節 哲學理論的形象化/68
一、詩思融合/70
二、以藝進道/82
第二節 哲學範疇的生命化/94
一、人格化/94
二、境界化/99
第三節 哲學語言的詩性化/105
一、模糊性/105
二、召喚性/108
三、象徵性/114
四、跳躍性/119
五、情感性/120
六、音樂性/123
第三章 莊子文學品格的生成機制/126
第一節 莊子的語言哲學/126
一、“可說”與“不可說”/128
二、緣何“不可說”/133
三、說“不可說”/145
第二節 莊子的表意方式/150
一、“寓言”/151
二、“重言”/156
三、“卮言”/161
第四章 莊子言說方式的歷史貢獻/169
第一節 三言的本質與隱喻的功用/169
一、隱喻:修辭·思維·文化/170
二、三言表達與隱喻言說/174
三、隱喻言說與詩思融合/179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隱喻本質與莊子的貢獻/187
一、中國文化的隱喻本質/187
二、中國古代隱喻研究述論/200
三、中國隱喻文化的主要形態/217
四、莊子對中國隱喻文化的貢獻/259
參考文獻/290
餘墨/302
導論/1
一、選題意義/1
二、文獻依據/8
三、研究方法/13
第一章 莊子哲學觀念的文學轉化/19
第一節 無限觀念與浪漫風格/19
一、宇宙無限/19
二、浪漫風格/24
第二節 物化思想與變形藝術/36
一、物化三論/37
二、變形藝術/48
第三節 天人關係與敘述模式/55
一、天人合一/55
二、敘述模式/61
第二章 莊子文學品格的表現形態/68
第一節 哲學理論的形象化/68
一、詩思融合/70
二、以藝進道/82
第二節 哲學範疇的生命化/94
一、人格化/94
二、境界化/99
第三節 哲學語言的詩性化/105
一、模糊性/105
二、召喚性/108
三、象徵性/114
四、跳躍性/119
五、情感性/120
六、音樂性/123
第三章 莊子文學品格的生成機制/126
第一節 莊子的語言哲學/126
一、“可說”與“不可說”/128
二、緣何“不可說”/133
三、說“不可說”/145
第二節 莊子的表意方式/150
一、“寓言”/151
二、“重言”/156
三、“卮言”/161
第四章 莊子言說方式的歷史貢獻/169
第一節 三言的本質與隱喻的功用/169
一、隱喻:修辭·思維·文化/170
二、三言表達與隱喻言說/174
三、隱喻言說與詩思融合/179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隱喻本質與莊子的貢獻/187
一、中國文化的隱喻本質/187
二、中國古代隱喻研究述論/200
三、中國隱喻文化的主要形態/217
四、莊子對中國隱喻文化的貢獻/259
參考文獻/290
餘墨/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