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名句品讀101

莊子名句品讀101

《莊子名句品讀101》主要內容:“大著”者,我理解就是像《四書》、《老子》、《莊子》、《史記》那樣經過歲月的淘洗留存下來的文化經典。樹有根,水有源,知識的長進必須經過這樣一個尋根究源的過程。否則,亂讀一通,我們就容易把枝節當根本,我們的思想就會像一團亂麻糾纏不清,我們的頭腦就很容易成為別人的跑馬場。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個世界看上去紛繁複雜,茫無頭緒,但最根本的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就蘊涵在先哲的“大著”之中。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氣,讀什麼樣的書,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精神氣質。潛心讀“大著”,思接千里,氣貫長虹,自然有益於養我浩然正氣。

基本介紹

  • 書名:莊子名句品讀101
  • 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頁數:215頁
  • 開本:16
  • 品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作者:武俊平
  • 出版日期:2009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40938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莊子名句品讀101》是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莊子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遠。“莊子”的學說是人們渴求的心靈良藥。
品讀“莊子”暢遊逍遙的人生境界。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一前286),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
《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千》五十二篇,但留F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 .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莊子》是一部“明道之書”,莊子之“道”含義頓多,但主要是指一種精神境界。清代學者林雲銘在《莊子因·總論》中說: “三十三篇之中,反覆十餘萬言,大旨不外明道德,輕仁義,一生死,齊是非,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而已。”這大體指的就是莊子道中的精神境界,即莊子的人生觀。莊子對中華文明的最大貢獻就在於他用“自然”,“無為”的人生哲學為後人營造了·個緩解思想危機的精神樂園。
在莊子看來,官爵、名利、金錢都是暫寄人身之物,寄託之物來去不可擋,所以不要為高官厚祿而放縱心志,也不要因為窮困而趨附世。莊子這種人生觀,深深地浸透到我們民族心理素質之中,且達到了刻骨銘心的程度。千百年來,許許多多高人志士,把它作為修身養性的信條。

圖書目錄

1.水與舟
2.榮辱之境
3.葫蘆的妙用
4.人生至境
5.天地位萬物育
6.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7.無用之大用
8.大智慧和小聰明
9.思想上的聾盲
10.朝三而暮四
11.道隱於小成
12.知止其所不知
13.葆光之境
14.是非之辯
15.莊周夢蝶
16.有涯與無涯
17.有心為善不是善
18.庖丁解牛
19. 遠離樊籠
20.安時而處順
21.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22.聽之以心
23.寡不道以歡成
24.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25.養中的道理
26.謹言慎行
27.做人不要太刻薄
28.不逃避不勉強
29.乘物以游心
30.內方外圓
3l.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32.不材之木
33.無用之用
34.萬物皆
35.游心乎德之和
36.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
37.榜樣的力量
38.以人為鏡
39.命運之彀
40.淡然自若的生活觀
41.大我情懷
42.忘其所不忘
43.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44.欲望與天機
45.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46.小惑與大惑
47.敬畏生命
48.君子和小人
49.盜亦有道
50.聖人之道
51.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52.大巧若拙
53.無為而至
54.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55.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56.用笨蛋管一堆聰明人
57.抱朴而行
58.象則非無罔則非有
59.“無我”的境界
60.采真之游
61.聖人之德
62.無憂無樂
63.閒適的心
64.跟著環境走
65.大智大勇
66.寧生而曳尾塗中
67.鴆的清高
68.謙卑是一種睿智
69.魚之樂
70.至樂無樂
71.守經達變
72.視死如歸
73.養形與養心
74.醉者神全
75.凝於神
76.外重者內拙
77.以鳥養鳥
78.“忘”的藝術
79.材與不材之間
80.外生死
81.利合與天屬
8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83.君子之交
84.自美者戒
85.哀莫大於心死
86.“真人”的境界
87.警惕兩面派
88.大智知止
89.觀人術
90.以天地為棺榔
91.窮亦樂,通亦樂
92.珍視生命
93.窮厄見精神
94.雪中送炭
95.精誠之至
96.大白若辱
97.聖人之化
98.聖人之愛人
99.責人與責己
100.積卑而為高
101.故鄉的回望

文摘

各安其位,是就各個因素、成分或各個部分而言。要維持各得其所的秩序,就要求各部分各安其位。樂隊演奏,各種樂器、各個聲部有主有次,每一局部都需服從總體的要求,不顧總體要求,競相突出自己,必定破壞和諧,成為噪音。因此孔子說:“君子思不出其位。”強調要安於其位,或言要安分。中國民問有一寓言,說眼、耳、口、鼻爭功,互不服氣,不相配合,結果一事無成,也是說明眼、耳、口、鼻各司其職,各有其功,不可缺少,不可替代,諷刺那種不安其位的人與事。
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各得其所是各安其位的基礎,各安其位又是保持穩定秩序,各得其所的條件。二者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一個要求:擺正每一局部在全局中的位置。這一要求又集中體現在“中”上。“使萬物無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中,就是無過無不及,一切適度。中是和的基礎和條件,各個因素、各個成分、各個局部都適度,才有總體的和。所以《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就是要做到無過無不及。不及,則不得其所,不安其位,而過,亦失其所。無過無不及,才能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達到中和。

序言

熊十力先生有句座右銘:“每日於百忙中,須取古今大著讀之,至少數頁,毋間斷。尋玩義理,須向多方考究,更須鑽入深處,勿以浮泛知解為實悟。”
“大著”者,我理解就是像《四書》、《老子》、《莊子》、《史記》那樣經過歲月的淘洗留存下來的文化經典。樹有根,水有源,知識的長進必須經過這樣一個尋根究源的過程。否則,亂讀一通,我們就容易把枝節當根本,我們的思想就會像一團亂麻糾纏不清,我們的頭腦就很容易成為別人的跑馬場。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個世界看上去紛繁複雜,茫無頭緒,但最根本的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就蘊涵在先哲的“大著”之中。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氣,讀什麼樣的書,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精神氣質。潛心讀“大著”,思接千里,氣貫長虹,自然有益於養我浩然正氣。
“大著”之所以博大精深,乃是來自著者的人生徹悟。厚積薄發,悟是不容易的,只有在痛苦的殫精竭慮之後,才能享受到茅塞頓開的“悟”之樂。所以,熊先生才說:“尋玩義理,須向多方考究,更須鑽入深處,勿以浮泛知解為實悟。”
我們今天的讀書常常是淺嘗輒止,缺乏那種“尋玩”的從容和耐心。讀書只有上升到“尋玩”的境界,才算是最高的境界。“尋”,享受的是探險的驚奇,“玩”,享受的是對知識的審美。尋而玩之,其樂無窮。
進入經典古籍的世界也是提升中文語文能力必經的下一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