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一團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莆仙戲劇團(又稱莆仙戲一團),前身系莆田縣實驗劇團,創建於1951年5月。“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解散,留下部分演員並吸收一些社會文藝骨幹,組建“莆田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1972年11月,為恢復地方劇種劇團建制,據省文化廳通知精神,“莆田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更名為“莆田縣莆仙戲劇團”。2002年4月,隨著莆田行政區劃調整,又更名為“莆田市荔城區莆仙戲劇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莆仙戲一團
  • 全稱:莆田市荔城區莆仙戲劇團
  • 前身:莆田縣實驗劇團
  • 創建於:1951年5月
創團背景,劇團成果,劇團組成,劇團榮譽,劇團人才,

創團背景

1951年5月,根據政務院戲曲改革工作指示精神,莆田縣文教部門召集分散城鄉各地,較著名的編劇、 導演、演員和樂師等40多人舉辦藝人學習班,並以此為基礎組織了莆田縣典型劇團。1952年10月,劇團排演傳統劇目《千里送京娘》;參加福建省第一屆地方戲曲觀察會演:受到好評。興化戲在此次會演後,經省文化局決定,改稱莆仙戲。1953年初,劇團改名為“莆田縣實驗劇團”。
建團以後,劇團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在挖掘整理、改編傳統劇目中,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果。1953年,劇團排演傳統劇目《百花亭》、《劉錫.乞火》、《公背婆》,參加晉江專區第一屆地方戲劇觀摩匯演,獲得好評。1954年,排演傳統劇目《果老種瓜》《瑞蘭走雨》、《三娘推磨》參加晉江專區第二屆地方戲劇觀摩匯演,再次獲得成功。同年8月,傳統劇目《百花亭》參加省第二屆地方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出三等獎和演員獎。爾後,劇團又與仙遊鯉聲劇團合作,組成莆仙戲代表隊赴上海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琴桃》獲演出獎和演員二等獎;參加展演的《種瓜》也獲得好評並獲演員獎和樂師獎。

劇團成果

1969年底,劇團全部解散並組織“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出京劇樣板戲和一些歌舞小節目。
1972年11月,“莆田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更名為“莆田縣莆仙戲劇團”。1972年至1976年間,移植演出了《紅嫂》、《艷陽天》、《杜鵑山》、《磐石灣》、《戲霞萬朵》等莆仙戲劇目。1974年9月,《杜鵑山》參加全省地方戲曲學習,移植“樣板戲”調演。1975年12月,排演莆仙小戲《春暖花開》參加全省專業文藝團體創作劇團調演。
粉碎“四人幫”後,戲劇舞台開始復甦,大批禁錮的劇目得以恢復上演。演出了《春草闖堂》、《高文舉》、《白蛇傳》、《楊門女將》等劇目,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
改革開放以來,劇團也迎來了新的繁榮,演員隊伍不斷壯大,演出劇目不斷翻新,長年累月堅持上山下鄉演出,為農村觀眾每年演出五百多場,在堅持為廣大觀眾演出大量的思想健康、藝術上乘的劇目的同時,也創作了一些優秀的新劇目參加全國、省級戲劇會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5年5月,新編歷史劇《秋風辭》,參加省第十六屆戲劇會演,獲得了劇本一等獎、演出獎、導演獎、演出獎及舞美設計獎。爾後,經逐級篩選,《秋風辭》於11月中旬選調進京,參加全國戲曲觀摩大會演出,獲大戲劇本一等獎、演出二等獎、導演三等獎、布景設計一等獎、道具專項獎和主演二等獎、配演二等獎、民眾角色獎。並進入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首長匯報演出。《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全國三家報刊雜誌發表評論文章,盛讚《秋風辭》是一部高檔次的藝術精品,是歷史劇創作新一個里程碑。劇團飲譽京華,作品蜚聲中外,為福建人民爭得榮譽,省政府特令嘉獎。1987年8月,新編古代劇《燭影搖紅》,參力口省第十七屆戲劇會演,獲得音樂設計獎、舞美設計獎和演員獎。1989年10月,創作現代劇《漲潮》,參加省首屆藝術書演出,獲劇本創作獎、演出獎和演員獎。1990年10月,新編古代劇《風雪潼關》參加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二等獎、演出獎、音樂設計獎和演員獎。1993年l2月,新編古代劇《玉笛梅魂》,參加省第十九屆戲劇會演,獲得了劇本獎、劇目獎和演員獎。1996年12月,新編古代劇《藩國紀聞》參加省第二十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一等獎,劇目獎、舞美設計獎和優秀演員獎等。1999年5月,新編古代劇《江上行》參加省第二十一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一等獎、導演獎和演員獎。2001年10月,《江上行》劇組赴山西太原,參加中國第六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獲得了劇本、演出、導演、音樂設計、舞美設計等多項一等獎。

劇團組成

·福建省莆仙戲一團
團 長:林金標
副團長:梁向東、吳清華
主營:戲劇表演
生產產值:0-30萬
人員數量:31人
開業年份:1971
福建省莆田縣莆仙戲劇團
福建省莆田縣莆仙戲劇團成立於1972年11月,其前身為成立於1951年5月的莆田縣實驗、躍進等劇團,是古老劇種莆仙戲主要表演團體之一。

劇團榮譽

劇團(包括前身)創作演出碩果纍纍,40多年來,相繼創演了《三打王英》、《狀元與乞丐》、《劉賀登基》、《葫蘆灣》、《秋風辭》、《燭影搖紅》、《漲潮》、《逃難記》、《風雪潼關》、《玉笛梅魂》、《藩國紀聞》等優秀劇目,獲得近百個國家級及省級獎項,並曾三度進京演出。1959年,《三打王英》進京參加國慶10周年獻演獲得成功。1980年,《狀元與乞丐》應文化部邀請進京演出,榮獲首屆全國優秀劇本獎。1985年,《秋風辭》進京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榮獲演出獎、劇本一等獎、舞美設計一等獎等8個大獎。劇本還獲得全國三屆優秀劇本獎,並被收入《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
劇團在發掘繼承莆仙戲傳統藝術方面卓有成效,其演出的《百花亭》、《公背婆》、《果老種瓜》、《瑞蘭走雨》、《千里送京娘》等傳統劇目保留了莆仙戲表演藝術精華。1988年,劇團為國際目連戲暨南戲學術研討會演出《目連》一劇,深受國內外專家讚賞。

劇團人才

劇團人才輩出,擁有著名樂師肖祖植,知名老演員黃文狄、陳金標、薛春九、游金鎖、黃寶珍和老劇作家祁宗燈、朱國福等。現擁有一級編劇周長賦、姚清水和楊美煊、鄭文金等劇作家,導演翁國梁、吳鎮勛,舞美設計師黃文龍,二級作曲家陳承恩,演員林文珍、陳星火、林金標、郭美鶯、吳麗卿、陳君平、肖向陽等舞台藝術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