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發展。到17世紀,荷蘭已經取代了盛極一時的西班牙的霸權地位,成為西歐海上實力最為強大、資本主義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荷蘭17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
- 國家:荷蘭
- 時間:17世紀
- 內容:取代西班牙的霸權地位
簡介
尼德蘭的經濟發展 荷蘭原是尼德蘭北部地區的幾個省份。尼德蘭(Netherlands意為低地,包括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分地區)地處歐洲交通中心,人口稠密,城市眾多,16世紀上半期經濟發展已達到較高水平。當時,以荷蘭和澤蘭兩省為首的北部地區工商業十分發達,一些大城市如阿姆斯特丹、米德爾堡、弗利辛恩等地都已出現了較大規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場,毛麻紡織、捕魚和造船業均享有盛名。阿姆斯特丹還是歐洲的重要商港,擁有龐大的商船隊,與國外的貿易往來極為頻繁。北部地區農村中的封建關係也比較薄弱,大部分土地已開始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尼德蘭的南部地區以佛蘭德和布拉班特為中心,分散的手工工場有著廣泛的發展,呢絨、麻布大量運銷國外市場。布拉班特的重要商港安特衛普,商業繁盛,航運發達,是16世紀歐洲最著名的經濟中心。但南部地區的農業在封建關係的嚴重束縛下,經營方式較為落後。總之,在16世紀上半期,尼德蘭的工商業發展已經位居歐洲前列,特別是在北部地區已初步形成了一個經濟實力雄厚、以大商人為首的新興資產階級。
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和荷蘭共和國的建立 從16世紀初到中葉,尼德蘭一直歸屬於哈布斯堡王朝,處於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相繼推行的專制主義政策,嚴重地損害了尼德蘭資產階級和各階層人士的利益,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激起了人民民眾的強烈反抗,終於在1566年爆發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經歷了長時期的鬥爭,最後,南部尼德蘭由於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上層分子與西班牙王朝相妥協而告失敗,北部尼德蘭卻取得了鬥爭的勝利,於1579年建立起聯省共和國即荷蘭共和國,並且在1609年迫使西班牙國王簽訂停戰協定。尼德蘭革命是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此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政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造成了荷蘭在17世紀的空前繁榮,成為當時西歐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
經濟發展特點
②商業興旺,對外貿易高度發達。17世紀荷蘭的商業特別是對外貿易的發展,比工業生產更快。在革命之後,荷蘭依靠優越的地理條件,憑藉強大的航運力量,將貿易領域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當時,荷蘭商人不僅控制著北海和波羅的海區域的商品交換,取代了漢薩同盟在北方貿易中的地位,成為經銷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和俄國的糧食、木材、鐵、亞麻、皮革等商品的壟斷者。而且,還繼承了中世紀義大利商人在地中海區域的貿易事業,將東方貿易掌握在手裡。更重要的是,荷蘭商人還奪取了葡萄牙人對殖民地貿易的控制權,這就使得歐洲國家彼此之間以及它們和殖民地之間的商業聯繫都只能通過荷蘭商人來進行。由於荷蘭的轉口貿易在整個外貿中占有特大比重,一些重要商港的經濟地位也隨之迅速提高。阿姆斯特丹港經常停泊的船隻在2000艘以上,大量來自東方、中歐和北歐的商品都在此集散,港口航運之盛居全歐洲首位,大大超過了安特衛普。17世紀荷蘭對外貿易的高度發達,為商業資本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使荷蘭掌握了世界商業的霸權。
③殖民掠奪加強,海外擴張迅速發展。17世紀的荷蘭,是葡萄牙、西班牙所開拓的殖民地事業的直接繼承者。荷蘭在獨立之後不久,就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經過長時期的激烈爭奪,逐漸排擠掉西、葡的殖民勢力,先後在東南亞、非洲和美洲占領了大片殖民地。到17世紀中期,荷蘭已經成為歐洲的殖民強國,只有英國和法國才能與之抗衡。荷蘭對殖民地的掠奪,主要是通過由商人資本直接控制的商業公司來進行的。這類公司由政府授予種種特權,可以自行鑄幣、建立軍隊、甚至代表國家締結條約,實際上不僅壟斷了對外的通商業務,而且還是具有獨立國家職能的特殊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見彩圖)。該公司主要是在遠東地區進行擴張活動,先後在東南亞地區原葡萄牙屬地建立了許多殖民據點,在印度、印度支那和日本等地也設立了商站,用欺騙、暴力和勒索的手段掠取財富。另一家著名的公司,是在1621年成立的荷蘭西印度公司。這家公司的活動範圍很廣,包括非洲西海岸、美洲東海岸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島嶼,主要是從事海盜掠奪和壟斷對殖民地的貿易。在17世紀,荷蘭盛極一時的經濟繁榮,始終是和對外擴張相聯繫的。正是通過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為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荷蘭經濟的衰落及其原因 從17世紀末期起,荷蘭便由盛而衰,實力開始減弱。到18世紀時,更是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霸權地位,淪為經濟落後的第二流國家。英國則代之而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18世紀荷蘭經濟迅速衰落的原因,主要是:①工業生產基礎薄弱,缺少發展工業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工場手工業雖然曾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但原料、土地、勞動力和資金都感到不足,特別是幾種重要的原料嚴重缺乏,如羊毛、木材、煤、鐵等都仰賴國外進口,這就大大地限制了工業生產的發展。②對外貿易極不穩定,商業缺少有力的支持。雖然有著發達的對外貿易,但是商業霸權地位的建立,卻使得資產階級熱衷於經商致富,從而忽視了本國工業生產的發展,大量資金都被投入商業甚至流出國外。由於沒有強大的工業實力,商業的優勢自然也就不能長期維持下來。另外,對外貿易常常會受到國外市場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外貿易又主要是轉口貿易,所受的影響更大,外貿狀況經常起伏不定,造成了對國民經濟的損害。③在國外競爭中受到嚴重打擊,削弱了實力。17世紀正是西歐國家加速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英、法等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與荷蘭展開了激烈的爭奪。1650~1663年間英國頒布的一系列航海條例,17世紀下半期法國實行的保護關稅政策,主要都是為了打擊荷蘭,使荷蘭在經濟上受到很大的損失。為了維護自己的海上霸權,荷蘭也在1652~1654年和1665~1667年兩次發動對英國的戰爭,在1672~1678年又和法國長期作戰。戰爭的結果並沒有改善荷蘭的處境,反而造成了國家財力的空虛,加速了經濟的衰落。
荷蘭在17世紀全盛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實際上也是它的弱點。掌握商業霸權的荷蘭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擁有強大工場手工業的英國取代了荷蘭的地位也是必然的。荷蘭,作為一個商業國家,它的衰亡史,也正是商業資本服從於產業資本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