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在第15屆巴黎航展上,一架外形獨特的重型戰鬥機引起了參觀者極大的興趣。該機採用了在當時而言極為罕見的雙發雙尾撐氣動布局,而其集中布置在機鼻處的強大火力更是令眾多的參觀者為之咋舌。這架當年航展中的明星飛機,就是荷蘭福克飛機公司研製的福克G.1重型戰鬥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荷蘭福克G-1戰鬥機
- 國家:荷蘭
發展,服役,
發展
說起福克G.1的研製,其實還和法國有些淵源。1935年初,福克公司接到了法國空軍的訂購意想,希望福克公司為他們提供一種雙發重型戰鬥機,並要求使用法國設備,如西班牙—瑞士公司的發動機,儀表,以及起落架。福克公司於當年3月著手設計,僅用了7個月就完成了原型機的製造。這是個創記錄的速度。不過,在幾家法國公司提交了他們的設計方案後,法國人就對福克公司的設計失去了興趣。但福克公司認為這個設計相當有潛力,因此研製工作沒有中斷,而是作為129號項目繼續進行下去。
按照當時在航空界頗為流行的“多用途戰鬥機”理念,設計師比林和埃里希.斯查特斯基將福克G.1設計成為一種強大的“空中巡洋艦”,能執行諸如攔截、對地攻擊和遠程偵察等多種任務。福克G.1採用在當時還極為少見的雙發、雙尾撐布局。和同時代的其他福克飛機一樣,G.1的機身是混合結構。座艙前部為鋼製骨架的筒狀機身,覆以鋁製蒙皮。鋼製骨架延伸至機翼前緣處,其後則為木製骨架和膠合板蒙皮。機身後部以杜拉鋁為骨架並開設有多個透視視窗,機腹處兩個艙門上亦設有透視視窗,以便於乘員進行觀察。機身尾部有一個漂亮而獨特的圓錐形炮塔。這個炮塔可以繞中心軸線旋轉,為射手提供了360度的射界,同時也保持了機身良好的流線外形。炮塔內的機槍從炮塔開口處伸出,並可沿圓錐炮塔的斜邊移動,以獲得不同的射角。飛機的機翼在飛行員座椅背後穿過機身。在機身和發動機艙之間的機翼內設有油箱,總載油量可達700升。另外在發動機兩側的機翼邊緣內,還設有潤滑油箱。飛機外翼段為木製骨架,膠合板蒙皮。所有控制翼面則均為鋼製骨架,亞麻布質蒙皮。飛機的尾撐除了起落架艙外均為鋁製結構。兩個尾撐之間的水平安定面也是鋁製結構,其中間安裝有固定尾輪。原型機選用兩台西班牙—瑞士80-02型星型發動機,單台功率750馬力,這使原型機的最大速度到達了470千米/小時。武備方面,重火力是福克G.1的一大特色。原型機的火力在當時而言極其強大。除了機尾炮塔機槍外,其機鼻處集中布置了2門麥德森23毫米航炮和2挺7.9毫米機槍,航炮備彈100發,機槍備彈550發。此外飛機還設有一個彈艙,可裝載400千克炸彈。
和福克公司研製的許多其他原型機一樣,福克G.1原型機被賦予X-2的編號。不過很少有人知道,至少有5架G.1的原型機共用了這個編號。1936年11月,儘管G.1原型機尚未實現首飛,福克公司就將其送往巴黎,參加當年的航展。荷蘭人期待著公眾對這一創新之作的熱情關注,而事實也沒讓他們失望。當時的航展還沒有飛行表演,主辦方將參展的G.1原型機用鋼纜懸掛在波蘭和蘇聯的展品之間。G.1很快就因其機鼻處的強大武裝而獲得了多個綽號。法國人把G.1叫做“割草機”,而英國人則管它叫“收割機”。不過法國人的叫法是否出自他們自身還很值得懷疑,因為許多人相信這個綽號實際上就是荷蘭人自己起的。
對福克G.1表現出興趣的不僅有荷蘭軍方。在巴黎航展後,不少國家都派遣飛行員到福克公司,對出口型的福克G.1B進行評估。出口型福克G.1B依舊使用普拉特.惠特尼發動機,並保持了機頭2炮2槍的武備布置。在多次測試後,芬蘭下達了26架飛機的訂單,愛沙尼亞訂購了9架,而瑞典和西班牙共和政府的訂購數量分別為18架和12架。丹麥和匈牙利則和福克公司展開談判,準備引進許可證在各自國內自行生產。土耳其、瑞士、比利時等國也派員試飛了福克G.1。西班牙共和政府的訂單由於西班牙內戰和荷蘭政府的禁運而被取消。而芬蘭的訂單儘管已經開始生產,但由於蘇芬戰爭的爆發,飛機被禁止出口。經過很長時間的談判,雙方終於在1940年4月17日達成協定,準許飛機出口。此時已完成的飛機有12架,尚未安裝武器。
然而,隨著1940年5月10日德軍對西歐諸國的閃擊戰的開始,所有的國外訂單都無法完成了。福克G.1因此沒有任何出口業績,荷蘭陸軍航空隊成了它的唯一用戶。
服役
繼福克G.1後,福克公司於1939年試飛了另一種雙發雙尾撐單座戰鬥機:福克D.23。這種飛機在設計上再次展現了福克公司的大膽創意:兩台捷克制沃爾特-塞基塔540馬力的直列氣冷式發動機採用縱列式布局,一台位於機鼻處,另一台則裝在座艙後。這樣飛機在基本保持了單發飛機的迎風面積的同時,獲得了雙發飛機的強大動力。福克D.23的最大平飛速度達到了524千米/小時,已屬於當時世界的較高水平。而據測算,如果飛機能採用同時期的羅爾斯.羅伊斯或者戴姆勒發動機,則最大速度可達到615千米/小時!(荷蘭航空工業不能製造優良的航空發動機,一直是制約荷蘭戰鬥機的瓶頸。假如能及時為福克G.1和D.23提供大功率發動機,則這兩型飛機完全可以成為真正優秀的戰鬥機)但這型頗具潛力的飛機沒能在戰爭降臨荷蘭之前完成研製工作,更沒能投入戰鬥。因此福克G.1也就成為福克公司生產的最後一種投入實戰的戰鬥機。雖然時過境遷,最後的福克武士已無法續寫其前輩在一戰中的輝煌,但面對強敵它仍奮力一搏,來捍衛它的祖國,捍衛福克戰鬥機的聲譽。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儘管戰火在西線並沒有被立即點燃,但在德國和英法劍拔弩張的對峙局面下,身為中立國的荷蘭被迫保持高度的戒備。整個“靜坐戰爭”期間,德國和盟國空軍相互頻繁地實施偵察試探飛行。荷蘭陸軍航空隊不得不竭力對雙方的越境飛機進行攔截。在充滿敵意的西歐的天空中,小規模的空戰持續不斷,三方都時有損失。9月末,一架荷蘭飛機在執行巡邏任務時被德國戰鬥機擊落。為此荷蘭軍方煞費苦心地改變了己方飛機的國籍識別標誌,希望儘量和英法飛機區分開來,以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新的識別標誌為輔以黑色框線的倒置橙色三角,同時方向舵也塗成帶黑色框線的橙色。這種標誌的確與英法的同心圓標誌有很大的差別,但也不能保佑荷蘭置身事外。也就是在此期間,福克G.1取得了第一個,卻也是一個尷尬的戰果:1940年3月28日,英國皇家空軍第77中隊的一架惠特利MK.IV轟炸機被荷蘭陸航第3戰鬥機中隊的皮耶特.努曼中尉擊落,有4名機組成員被荷蘭方面俘獲。
由於荷蘭一直將免遭戰火塗炭的希望寄托在自身的中立國地位上,因此軍隊的戰爭準備很不充分。到1940年5月,荷蘭陸軍航空隊中堪用的福克G.1共有23架。其中12架配屬於第四戰鬥機中隊,駐鹿特丹附近的瓦爾哈文基地。11架配屬於第三戰鬥機中隊,駐博根基地。除了飛機數量少之外,機載的武器裝備也不完善,大多數飛機只安裝了4挺前射機槍。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國對西歐的閃電戰拉開了帷幕。德國空軍採取迂迴航線,飛越北海,從北面和西面對荷蘭展開空襲。這種出人意料的閃電般的突襲令荷蘭人措手不及,第三中隊遭到的打擊最具毀滅性,只有1架飛機得以升空迎敵,其餘的飛機均在地面上被摧毀或受傷,之後也只有3架飛機被修復。第四大隊的情況好一些,3架飛機被毀於地面,有8架飛機升空迎敵。其中3架福克G.1在空戰中取得了戰果。福克G.1在空戰中的表現還是令人滿意的。比之於德國方面的雙發戰鬥機Bf-110,福克G.1儘管在速度上不如對手,但機動性勝出一籌,因此在格鬥中能夠占據上風。在戰爭的第一天,荷蘭空中力量擊落了大約30架德國飛機。在3月份擊落過盟軍轟炸機的努曼中尉這次讓德國轟炸機也領教了福克G.1的威力。5月10日這天他一舉擊落了2架He-111。同中隊的桑德曼中尉則擊落了4架德機,包括2架Bf-109、一架Ju-52和一架He-111。此外科耶普斯中尉也有一架He-111進帳。但由於許多基地遭到德軍轟炸,受損的荷蘭飛機難以得到及時的搶修,荷軍的總體空戰實力大為削弱。這種情況到第二天變得更為嚴重,堪用的飛機已經不足50架。但荷蘭人並沒有屈服,仍然頑強地向德國人發起挑戰。5月12日,一個福克G.1編隊對瓦格寧根地區的德軍地面部隊進行了低空掃射,其中一架飛機被地面火力嚴重擊傷而報廢。同一天,第四中隊的范.尤爾森在空戰中擊落了一架Bf-109。5月13日,2架福克G.1受命掩護一架福克T.5中型轟炸機,對一座已被德軍控制的重要橋樑進行轟炸。大橋被命中一彈,但炸彈卻沒有爆炸。編隊返航途中遭到德軍戰鬥機攔截,轟炸機和一架G.1被擊落,乘員均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