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香園

荔香園位於廣東省梅州梅縣區千年古鎮鬆口銅琶村,“荔香園”是愛國華僑、教育家、鬆口籍同盟會會員饒簡的故居,它獨具客家建築特色,也體現客家人漂洋海外、報效桑梓的情懷。

鬆口華僑眾多,其中銅琶村華僑饒實甫就是馬來西亞有名望的僑賢。饒實甫回鄉後修整祖祠、興建房屋,新建的房子有廳堂、書房和小花園,面積約3000平方米;園中種了數棵荔枝樹,環境清靜幽雅,因此把它命名為“荔香園”。而饒實甫的第三個兒子饒簡(原名饒思文)就出生在“荔香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荔香園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銅琶村
  • 占地面積:3000 m
  • 類型:客家古民居
故居簡介,文物價值,修復計畫,

故居簡介

梅縣松口鎮愛春樓是當年孫中山先生視察粵東時下榻的地方。與其毗鄰有座荔香園,屋主饒實甫家是當地世代書香之家。荔香園就坐落在鬆口古鎮元魁塔的一側,離愛春樓不遠,屬銅琶村饒氏三世祖仲榮公祠堂一側。清朝末年銅琶村鄉賢饒實甫在馬來西亞經商,他籌資把祖祠的左橫屋修整,並在後圍加建房子以避洪水,加建的房子有廳堂,有書房,還有小花園,面積約3000平方米。書房建在最高的後山,園中種有8棵荔枝樹、幾棵白玉蘭、龍眼樹等。每到荔枝的花期,花蕾漸漸綻放,開出一簇簇銀白色的花,香味四溢,引得無數蜂蝶采蜜;到了夏季,紅艷艷的荔枝掛滿枝頭,讓人垂涎三尺。花香果香伴隨村中學子琅琅書聲,清靜幽雅,因此命名為“荔香園”,遠近聞名。銅琶村依山傍水,人傑地靈,人文蔚起。荔香園的一側,是饒宗頤大師的祖居。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荔香園設有幼稚園,1981年之前,饒實甫的二兒子饒思良的後裔們還在荔香園居住。饒實甫的大兒子饒思明從南洋回來後一直居住在荔香園,饒思明的兒子饒清吉在鬆口娶妻,後帶著兒子饒仕鑫和小女兒饒仕彩居住在泰國。饒實甫的曾孫饒士森(即仕森)出生於荔香園,1952年由梅縣鬆口中學考入國立中山大學,畢業後服役於國防部研究院。
饒簡的大兒子饒允吉的妻子在1947年帶著三個兒子從印尼回到荔香園居住,饒允吉也在1949年回來荔香園居住了半年,當時還帶回來家鄉少見的留聲機,1950年他跟妻兒一起回印尼,兩個女兒饒惠貞、饒潤貞。饒潤貞小時候隨母親曾經在荔香園生活,她嫁給梅縣隆文鎮的一戶華僑家後隨夫家去了印尼。饒簡的外孫饒培棠1945年出生,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從事科技工作。他1953—1958年在荔香園居住,1958年才到武漢他母親那裡讀書。他眷戀故鄉老屋,曾多次回荔香園。

文物價值

荔香園不純粹是一個華僑的名居,它更是梅州作為華僑之鄉的一個縮影,同時饒實甫與家人的信件是保存完整、品相好,較具研究價值的僑批。近年來僑批文化是其關注的重點,在研究中發現饒實甫家族的僑批不僅是個體的敘述,更展現了客家華僑這個族群在海外的共同特點——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為此文史專家夏遠鳴還專門撰寫了《家國春秋兩地書:晚清民初時期松縣鬆口華僑饒實甫一組僑批為例》、《家國春秋兩地書:從檳榔嶼到梅縣鬆口—以梅縣鬆口“荔香園”的一組僑批為中心》等論文。饒實甫家族的18封僑批收藏於汕頭歷史文化中心僑批文物館,是研究僑批文化的重要史料。保護和修復荔香園然後再活化利用,可以把荔香園打造成一個紀念館,更好地傳承客家華僑愛國愛鄉的精神,向海內外展現客家人的精神和文化。

修復計畫

銅琶村饒氏宗親聯誼會熱心人聯繫到饒氏後裔,委託饒實甫的第五世孫女饒凌雲女士姐妹牽頭,配合政府重修荔香園,讓海內外子弟日思夜想的故園,重新煥發生機,造福一方。還有人建議在此修建辛亥革命人士同盟會會員饒簡(饒思文)紀念館,方案得到饒實甫各地後裔們的大力支持,有關部門也數次到荔香園查看。計畫把荔香園建成飽含鄉愁的原鄉,讓饒實甫先生的一封封字字生情的僑批家信,讓饒簡先生這位著名文化人的愛國愛鄉故事,以及饒氏後裔奮鬥歷程展示在這裡,供後人觀瞻,教育後人,將成為梅縣區打造“客都明珠”的亮點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