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螺

荔枝螺

荔枝螺屬,是骨螺科中體型中等或偏小的一大類群,貝殼成卵圓形或紡錘形,殼面多具結節或瘤狀,棘狀突起,貝殼堅實,因此在中國台灣也被稱為岩螺,為食肉性種類,捕食雙殼類,藤壺或其他小型腹足類。生活在潮間帶中潮區的上區岩石縫內。沿海均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荔枝螺
  • 拉丁學名:Thais
  • 別稱:岩螺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 :腹足綱(Gastropoda)
  • 亞綱: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
  • :狹舌目(Stenoglossa)
  • :骨螺科(Muricidae)
  • :荔枝螺屬(Thais)
荔枝螺屬形態特徵,分布與生境,經濟意義,主要種類介紹,黃口荔枝螺,瘤荔枝螺,可變荔枝螺,疣荔枝螺,蠣敵荔枝螺,角瘤荔枝螺,多角荔枝螺,

荔枝螺屬形態特徵

貝殼中等大,呈卵圓形,拳頭形或紡錘形。殼面具螺肋、結節、瘤狀突起或棘刺等雕刻。殼口較大,卵圓形或梨形,內通常具有放射狀的螺肋或螺紋。厴角質。

分布與生境

主要生活在潮間帶岩礁上或岩石縫隙內;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別是中國、日本和澳大利亞海域;地中海南部沿海也有分布。

經濟意義

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具較高的經濟價值,肉可食用;貝殼可入藥。但因是肉食性動物,喜食牡蠣等幼貝,故對灘涂貝類養殖有害。

主要種類介紹

黃口荔枝螺

拉丁名:Thais luteostoma
荔枝螺
形態描述:貝殼呈紡錘形,殼高45mm,殼寬28mm。通常在螺旋部有1條,體螺層上有4條角狀突起。殼面土黃色,具紫褐色條斑。殼口和內唇通常為黃色。
習性及地理分布:生活在潮間帶中、低潮區的岩石縫隙內及石塊下面,全國沿岸均有分布。此外,日本北海道南部和男鹿半島以南也有分布。

瘤荔枝螺

拉丁名Thais bronni
荔枝螺
形態描述:貝殼較大,殼高55mm,寬 37mm。外型與前種略近似。但不同的是本種殼表具有較大的瘤狀突起,殼面為淡黃色或帶黑灰色,無褐色斑塊。殼口長卵圓形,內黃色。
習性及地理分布: 生活習性近似於前種。分布於我國的東、南沿海,以東海最為常見。此外,日本、澳大利亞等地也有分布。

可變荔枝螺

拉丁名:Thais lacerus
荔枝螺
別名:細腰岩螺、可變波螺
形態描述:貝殼呈低紡錘形,殼高42mm,寬32mm。各螺層中部凸出,形成一條龍骨狀的肩部,其上生有一列角狀突起。在體螺層和次體螺層之間的縫合線延至未端時加深呈溝狀。殼面為黃褐色。繃帶較發達,具明顯的假臍。
習性及地理分布:本種通常生活在中、低潮線附近的岩礁間,見於我國的台灣、浙江以南沿岸。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地也有分布。

疣荔枝螺

拉丁名:Thais clavigera
荔枝螺
形態描述:貝殼較前種小,呈卵圓形。殼高30mm,寬20mm。殼面呈灰褐色或青褐色,在每一螺層上有1列,體螺層有4-5列低平的黑褐色疣狀突起。殼口邊緣呈黑褐色。
習性及地理描述:本種生活在潮間帶中、低潮區的岩礁上或石礫下。見於我國南北沿岸。日本等地也有分布。

蠣敵荔枝螺

拉丁名:Thais gradata
荔枝螺
形態描述:貝殼呈菱形。殼高30mm,寬19mm。在每一螺層的中部和體螺層的上部表面向內凹陷,形成一弧形面。殼面呈黃褐色,布有紫褐色的斑紋或青褐色斑塊,殼口卵圓形,內印有褐色斑紋。
習性及地理分布:為亞熱帶種。生活在潮間帶中、下區岩石岸或有礫石的沙泥質海灘。為我國福建以南沿海常見種。此外,在新加坡、馬六甲和澳大利亞等地也有分布。

角瘤荔枝螺

拉丁名:Thais tuberosa
荔枝螺
別名:角岩螺
形態描述:貝殼近拳頭形。殼高55mm,殼寬38mm。在次體螺層上有一條和體螺層上有三條角狀突起,以體螺上部兩列最為發達,呈尖角狀。殼面呈灰白色,在角狀突起之間具有黑褐色的螺帶。殼口外唇邊緣為黑褐色,並隨表面雕刻而形成大的缺刻。厴角質,深褐色。
習性及地理分布:暖水種。棲息於潮間帶低潮區至淺海的岩石及珊瑚礁間。分布於我國的台灣、海南島和西沙群島。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地也有分布。

多角荔枝螺

拉丁名:Thais aculeate
荔枝螺
別名:鐵斑岩螺。
形態描述:貝殼近卵圓形,殼高40mm,寬30mm。螺旋部低,殼頂常被腐蝕,體螺層上有 4 列發達的角狀突起。殼面呈黑褐色,在角狀突起之間有縱走的白色條紋。殼口長卵圓形,內黑褐色,外唇內緣 4-5 個小顆狀粒突起;外緣具角狀突起和缺刻。
習性及地理分布:暖海產。棲息於潮間帶至淺海的岩石下或珊瑚礁間。在我國見於台灣、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地。此外,日本、菲律賓、斐濟群島、澳大利亞和印度洋等均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