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藻斑病

荔枝藻斑病

荔枝藻斑病是由一類綠藻引起的、發生在荔枝的病害。發病時出現黃褐色絨毛狀近圓形藻斑,夏季多呈黑褐色或磚紅色斑點,病斑上長有灰綠色或黃褐色毛絨狀物。嫩葉發病葉片上密生褐色小斑,在葉片中脈兩側常產生梭形至短條狀黑色斑,病斑中央灰白色。

荔枝藻斑病分布普遍,在中國荔枝各產區均有發生,主要發生於蔭蔽的、通風透光不良的果園。該病病斑可布滿葉片,影響葉片光合作用,致使樹勢衰弱,產量下降。

荔枝藻斑病的防治應採取以加強栽培管理輔以噴藥預防的綜合防治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荔枝藻斑病
  • 外文名:Litchi algal spot
  • 病原:一類綠藻
  • 為害植物:荔枝
  • 為害部位:葉片、枝幹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荔枝藻斑病病原為一類綠藻(學名: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異名Cephaleuros parasticus Karsten),或稱紅銹藻,屬藻類植物。病部表面毛氈狀結構為紅銹藻的營養體(藻絲體),由稠密細緻的二叉分枝的絲網構成。營養體可侵入葉片皮層和樹枝(嫩梢)的皮層組織。在葉內,紅銹藻的細胞呈鏈狀,相互連線成絲狀體,延伸在葉片組織細胞間。絲狀體(藻絲體)具分隔,細腦短,內含許多紅色素體,呈橙黃色。表面的毛狀物系把子囊梗的孢子囊。孢子囊梗從繁殖階段的藻絲體上長出,紅褐色,有分隔,毛髮狀,末端膨大成頭狀,上生8-12條叉狀小梗,每1小梗頂端著生l橢圓形或球形、單胞、紅褐色的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後,遇雨水破裂,散發出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近橢圓形,雙鞭毛,側生,無色,可在水中遊動。
該病原除為害荔枝外,尚可為害多種常綠果樹及其他經濟林木,如柑桔、黃皮、橄欖、檬果、番石榴、蒲桃、茶、油茶、山茶、玉蘭、冬青、樟樹、梧桐等。

為害症狀

荔枝藻斑病主要發生在荔枝成葉和老葉上,亦可為害枝幹。葉片正反兩面均能發生,而以正面居多。初於葉面生白色至黃褐色針頭狀的小圓斑。小圓斑常星十字形,逐漸向四周作放射狀擴展,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稍隆起的毛氈狀物,表面呈纖維狀紋理,邊緣不整齊,缺刻,灰綠色或黃褐色,直徑約1—10毫米,後期色澤較深,表面亦較平滑 。

侵染循環

荔枝藻斑病病原藻以絲狀營養體和孢子囊在病葉和落葉上越冬。翌春,越冬的營養體或孢子囊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即產生孢子囊。孢子囊遇水即散出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借風雨傳播至寄主葉片上。在水滴中遊動一段時間後靜止,萌發芽管,由寄主氣孔侵入葉片角質層,在寄主表皮細胞和角質層之間生長蔓延,形成絲狀的成串藻細胞進行為害。後伸出寄主組織表面形成營養體。營養體從中心點向外作放射狀蔓延,隨即產生孢囊梗和孢子囊。此時病斑呈灰綠色,孢囊梗成熟時病斑變成褐色。孢子囊成熟後,散出遊動孢子輾轉傳播。

流行規律

病原藻是一種寄生性很弱的寄生植物,一般僅為害樹勢衰弱的果樹。因此,凡果園土壤瘦瘠,雜草叢生,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陰濕和過度密植,通風透光不良的環境條件容易發病。孢子囊的形成、脫落,遊動孢子的釋放、傳播和萌發,都需要水分和高濕條件。因而在春末夏初陰雨連綿、潮濕、蔭蔽的果園,發病較多。

防治方法

  1. 新辟果園要加強水、肥、土、密等全面規劃工作,為早結豐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幼齡樹果園要通過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質肥,整治排灌系統,改良土壤,合理修剪培育良好樹冠等措施促進植株生長,提高抵抗力以抑制荔枝藻斑病的發生。
  3. 老齡樹果園著重抓好修剪,改善園圃通透性,收集病枝、落葉燒毀,以減少侵染源,減輕發病。
  4. 噴藥預防。發病重的果園,應於冬春清園後分別噴施30%氧氯化銅懸浮劑600倍液,或0.5%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或0.2%硫酸銅1-2次,隔15天1次,對減輕當年和下一年荔枝藻斑病的發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