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蟲和若蟲吸食荔枝、龍眼的嫩芽、嫩梢,花穗和幼果汁液,引致落花、落果,常造成果品減產失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荔枝椿象
- 拉丁學名:Tessartomapapollosa Drury
- 別稱:石背、臭屁蟲
- 亞目:半翅目
害蟲名稱,形態特徵,為害特點,防治方法,
害蟲名稱
中文別名:荔枝椿象。俗稱石背、臭屁蟲 拉丁學名:Tessartomapapollosa Drury
分類屬性:半翅目,蝽科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4~28毫米,盾形、黃褐色,胸部有腹面被白色蠟粉。觸角4節,黑褐色。前胸向前下方傾斜;臭腺開口於後胸側板近前方處。腹部背面紅色,雌蟲腹部第七節腹面中央有一縱縫而分成兩片,套用這一特徵可以鑑別雌雄。
卵:近圓球形,徑長2.5~2.7毫米,初產時淡綠色,少數淡黃色,近孵化時紫紅色,常14粒相聚成塊。
若蟲:生長階段共分為五齡。長橢圓形,體色自紅至深藍色,腹部中央及外緣深藍色,臭腺開口於腹部背面。2~5齡體呈長方形。第二齡體長約8毫米,橙紅色;頭部、觸角及前胸戶角、腹部背面外緣為深藍色;腹部背面有深藍紋兩條,自末節中央分別向外斜向前方。後胸背板外緣伸長達體側。第三齡體長10~12毫米,色澤略同第二齡,後胸外緣為中胸及腹部第一節外緣所包圍。第四齡體長14~16毫米,色澤同前,中胸背板兩側翅芽明顯,其長度伸達後胸後緣。第五齡體長18~20毫米,色澤略淺,中胸背面兩側翅芽伸達第三腹節中間。第一腹節甚退化。將羽化時,全體被白色蠟粉。
為害特點
福建和廣東、廣西一年發生1代,以性未成熟的成蟲越冬。越冬期成蟲有群集性,多在寄主的避風、向陽和較稠密的樹冠葉叢中越冬,也有在果園附近房屋的屋頁瓦片內。翌年3月上旬氣溫達16%左右時,越冬成蟲開始活動為害,在荔枝、龍眼枝梢或花穗上取食,待性成熟後開始交尾產卵,卵多產於葉背,此外還有少數卵產在枝梢、樹幹以及樹體以外的其他場所。成蟲產卵期自3月中旬至10月上旬,以4、5月為產卵盛期。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3月間越冬成蟲在新梢上活動交尾時噴藥一次,至4、5月低齡若蟲發生盛期再噴1-2次,噴射敵百蟲800~1000倍液效果甚好,或用20%殺滅菊酯2000~8000倍液。一般每株噴藥液量7.5一10千克,大面積連片荔枝、龍眼地區,可用飛機施藥(敵百蟲20倍液,每公頃30-37.5千克)o
生物防治:荔蝽天敵有寄生於卵的平腹小蜂(Anastatus sp.),荔蝽卵跳小蜂(Ooencyrtuscorbetti Ferr.)、馬來黃腹卵小蜂(O.malayensis Ferr.)和黃足小蜂(O.crionotoeFeff.),以及荔蝽菌、螳螂、鳥類等,都應加以保護和利用,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在廣東省已推廣套用,福建省也已試驗示範,在早春引入或繁殖積累足量的平腹小蜂,在荔蝽產卵初期開始放蜂,以後每隔10天放一次,共放3次,一般每次每株放500頭雌蜂,當荔枝蝽密度大時,選用敵百蟲液噴射,壓低蟲口密度後,再行放蜂。
人工捕殺。捕殺越冬成蟲,採摘卵塊及撲滅若蟲。
第一,消滅成蟲。冬季10℃以下低溫時期,越冬成蟲不甚活動,用帶鉤的竹竿猛搖樹枝,使成蟲墮地,集中毀除,但成蟲不單在樹上越冬,此法只能是輔助措施。
第二,採摘卵塊。3~5月荔蝽產卵盛期採摘卵塊,集中放人簡易的寄生蜂保護器中,保護天敵。
第三,撲滅若蟲。用竹竿扎草蘸以牛尿、人尿,或搗爛蟲體的汁液,或舉扎有破布球的竹竿蘸上煤油,熏落若蟲,事前在樹頭堆砂或堆細土混草木灰,使墮落的若蟲不容易上樹,集中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