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集》作者陳丹青,其書讓人的記憶重演,中國人的歷史記憶,委實太繁,不清除,全都沉甸甸地揣著,我們背得起么?認識文藝復興藝術是沒有盡頭的過程。每一過程都珍貴,都無可替代。留學不值得驕傲,那是悲劇。胡適七十年前就寫文章說留學是國恥。到今天,這種狀況有多大改變?
基本介紹
- 書名:荒廢集
- 作者:陳丹青
- ISBN:787563379170
- 類別: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 頁數:381
- 定價:¥39.00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字數:160000
- 版次:1
- 紙 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相較於《退步集》及其“續編”,《荒廢集》依然顯示作者敏銳多變的觀察和視角。“自由談”九篇短稿是新的言路的嘗試;三篇再談魯迅的演講、三篇奧運會開幕式評析,是對歷史與文藝的深層闡述;回顧七十年代的長篇隨筆,描述了十年浩劫中,幾代人被荒廢的命運。
作者簡介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並自習繪畫。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文革後首屆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留任油畫系第一工作室。早在1980年,陳丹青便以油畫《西藏組畫》蜚聲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界的巔峰人物。陳丹青於80年代初曾被國中同仁認為是當時最具才華的油畫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畫圈仍存在著“陳丹青情結”。“西藏組畫”被公認為文革後劃時代的現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在美術界及文藝界引起很大轟動,持續獲得廣泛的關注、評論、研究與影響。《西藏組畫》對當時長期盛行並嚴重教條化的主題性創作模式發生衝擊,被認為是中國寫實油畫自前蘇聯影響轉向溯源歐洲傳統的轉折點。而他對寫實能力的熟練把握,對歐洲古典油畫語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於油畫傳統手法的觀眾佩服不已。1982年,陳丹青以自由畫家身份移居紐約,2000年回國後作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之一,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主持“陳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時至2004年10月,陳丹青因為自己看好的博士生屢屢因為外語、政治等課程不過關,而與自己失之交臂,向學院提交辭職報告,稱“經過慎重考慮,我決定在契約到期之日,結束我在本院的教學。”他表示不能認同現行人文藝術教育體制,“當我對體制背後的國情漸有更深的認知,最妥善的辦法,乃以主動退出為宜。”考慮到他手頭上還帶著的兩名博士生和4名碩士生要到2007年才畢業,所以經過一段交涉後,陳丹青又和學院續簽了兩年契約。
目錄
自序
訪談雜錄
自由談
午餐時間
好一場舉世未有的青歌賽
比爾與湯米
人權與死權
汶川地震感言
地獄和宗廟
日常的台灣
台灣的文藝家
日常,以及日常之上
再談魯迅
選擇上海與上海的選擇
民國的文人
文學與拯救
編年雜稿
我永遠被起飛吸引
非典在北京
知青與農民
歷史的叫喊
身份與活人
繪畫與訊息
藝術與國籍
失敗與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