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業,金融,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郵政電信,交通,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1949年,屬荒地區。
1958年,設立荒地公社。
1984年,撤銷公社,建立荒地鄉。
2021年12月,撤銷荒地鄉,設立荒地鎮,以原荒地鄉的行政區域為荒地鎮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原荒地鄉轄西村、東村、梁底、小後溝、大後溝、上官營、東溝門、石虎溝門、茅吉口、嶺溝門、二道灣、欒家灣、燒鍋營、鄧廠、櫻桃溝門、營房、二溝門、平頂山18個行政村,下設148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10月,荒地鎮下轄1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西村境內,辦公地址為韓七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荒地鎮地處
隆化縣東北部,東與
七家鎮、
茅荊壩鎮相鄰,東南與
承德縣兩家鄉毗鄰,南與章吉營鄉為鄰,西與偏坡營鄉相連,西北與湯頭溝鎮相接,北與
唐三營鎮相通,東北與圍場縣蘭旗卡倫鄉接壤,區域面積285.6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荒地鎮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平頂山,位於平頂山村,海拔1732米;最低點位於鄧廠村,海拔608米。
氣候
荒地鎮多年平均氣溫7.5℃,無霜期年平均135天,年平均降水量480毫米。
水文
荒地鎮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鸚鵡河,自欒家灣村至鄧廠村流經境內嶺溝門、二道灣、茅吉口、石虎溝門、大後溝、上官營、營房村,長35.28千米,流域面積2.5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荒地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2012年6月21日,境內欒家灣村、嶺溝門村、二道灣村受災,沖毀道路5千米,損壞房屋307間,農作物受災面積0.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720萬元。
自然資源
荒地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金、鉛、鋅、銀,已經開發的有螢石礦,集中分布在二溝門村、小後溝村、燒鍋營村,地質儲量10萬噸,可采量8萬噸,年產量0.43萬噸。其他自然資源有山雞、野豬、狐狸、鴛鴦、山杏、落葉松、黑松、柞樹、樺樹等野生動、植物。
人口
2011年末,荒地鎮轄區總人口1817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7人,城鎮化率1.3%,另有流動人口124人。總人口中,男性9710人,占53.43%;女性8465人,占46.57%;14歲以下2493人,占13.72%;15~64歲14301人,占78.69%;65歲以上1381人,占7.5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4875人,占81.84%;有滿、蒙古2個少數民族,共3300人,占18.16%;超過千人的有滿族1個少數民族,達2845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6.21%。2011年,人口出生率11.54‰,人口死亡率4.92‰,人口自然增長率6.62‰。
2017年,荒地鎮常住人口12258人。
截至2018年,荒地鎮戶籍人口18497人。
2020年末,荒地鎮戶籍人口為1832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荒地鎮財政收入完成1639萬元,比上年增長31.4%。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70萬元,比上年增長27.44%。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50萬元,企業所得稅864萬元,個人所得稅21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901.79元,比上年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4344元。
農業
荒地鎮有農業耕地面積3.93萬畝,人均2.16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9700萬元,比上年增長17.94%,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24.54%。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4萬噸,人均770.29千克,其中玉米8840噸,水稻359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中草藥、蔬菜。2011年,中草藥產量1.2噸;蔬菜種植面積1.05萬畝,產量1.54萬噸,主要品種有杭椒、白蘿蔔、芹菜、西紅柿等。
荒地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62萬頭,年末存欄0.7萬頭;羊飼養量1.64萬隻,年末存欄0.42萬隻;牛飼養量1.26萬頭,年末存欄0.86萬頭;家禽飼養量6.39萬羽,上市家禽4.3萬羽;生產肉類650噸;禽蛋241噸,鮮奶119噸;畜牧業總產值556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7.32%。
截至2011年末,荒地鎮累計造林10.05萬畝,森林覆蓋率39.1%。2011年,果樹種植面積2260畝,產量583.5噸,主要品種有小蘋果、杏、山楂,其中小蘋果300噸,杏150噸,山楂100噸。
2011年,名優特農產品有蘋果梨,綠色環保農產品有宮廷白蘿蔔。
工業
荒地鎮工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3500萬元,比上年增長13%,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2.48%;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152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13億元,比上年增長8.5%。
2018年,荒地鎮有工業企業2個。
商業
2011年末,荒地鎮有商業網點120個,職工308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98億元,比上年增長14%;城鄉集貿市場6個,年成交額0.18億元,比上年增長13%。主要產品有服裝、百貨、副食等。
2018年,荒地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個。
金融
2011年末,荒地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1117萬元,比上年增長26%;各項貸款餘額6909.7萬元,比上年增長4.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荒地鎮有幼稚園9所,在園幼兒226人,專任教師6人;國小1所,在校生671人,專任教師2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
2011年,荒地鎮預算內教育經費464.5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20.16%,比上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
科技事業
2011年末,荒地鎮有各類科技人才392人,其中專業技能人才247人,經營管理人才14人,技能人才83人,農村實用人才48人。
文體事業
1996年,荒地鎮開通有線電視。2011年末,有線數位電視用戶5436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6%。
2011年末,荒地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200平方米;農家書屋18個,建築面積540平方米,藏書3.63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人。
2011年末,荒地鎮有體育場地2處。5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荒地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衛生院1所,衛生室18個;病床4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20張,固定資產總值41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6名,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88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7萬人次,住院手術38台次,出院病人540人次。
2011年,荒地鎮農村安全用水普及率82%,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6215人,參合率34.2%;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荒地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5戶,人數55人,支出21.1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320元,比上年增長10%;醫療救助4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人次,共支出8.41萬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00戶,人數867人,支出107.8萬元,比上年增長1.3%,月人均104元,比上年增長18%;集中供養24人,支出4.01萬元,比上年增長7.5%;五保分散供養75人,支出12.18萬元,比上年增長7.8%;醫療救助10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00人次,共支出27.03萬元,比上年增長40%;臨時救濟482人次,支出7.71萬元,比上年增長12.5%。
2011年,荒地鎮自然災害受災人口2421人,緊急轉移安置3人,農作物受災面積0.1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68萬元,救災支出2萬元,比上年減少0.4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3.48萬元,比上年增長40%。新增就業人員4人,有57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7人,參加各類保險6328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荒地鎮郵政投遞路線單程總長76千米,投遞點3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780件,征訂報紙累計19.13萬份、期刊5567冊,業務收入64.7萬元。有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1507戶,電話用戶普及率26.61%;行動電話戶805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44.29%;寬頻接入用戶456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89萬元。
交通
荒地鎮境內有縣鄉級公路2條,總長11千米;村村通公路長66千米。
歷史文化
荒地鎮因原區、公社政府駐荒地自然村得名,建鎮時沿用此名。
荒地村:荒地原名烏勒代溝(蒙語譯音),清康熙年間村廟碑文記載為常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天,康熙皇帝奉皇太后之命東巡時將此地改名“皇地”,後傳為“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