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荒地劍角蝗
- 拉丁學名:Acrida oxycephala (Pallas)
- 別稱:荒地蚱蜢
- 界:動物界
- 綱:昆蟲綱
- 目:直翅目
- 科:劍角蝗科
- 亞科:劍角蝗亞科
- 屬:劍角蝗屬
- 分布區域:前蘇聯、阿富汗、伊朗;新疆、陝西、甘肅等
原始文獻,分布,資料來源,形態特徵,
原始文獻
?Opred Fauna S5SR. 40: 402.
分布
國內分布:新疆,甘肅,陝西。
國外分布:前蘇聯,阿富汗,伊朗。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二卷 直翅目 蝗總科(四):222-224
形態特徵
雄性 體中大型,細長。頭部較長,長圓錐形,長於前胸背板的長度。頭頂向前突出較短,自複眼前緣到頭頂前端之長小於複眼之縱徑(圖139a)。頭側窩缺。顏面極傾斜,顏面隆起極狹,縱溝較深。複眼長卵形,位於頭之近前端。觸角劍狀,第3、4節分節不完全。前胸背板中隆線和側隆線均明顯,側隆線近直,後橫溝位於近中部,溝後區沿中隆線的長度大於側隆線之間的最寬處,側片後下角近呈直角形(圖139b)。中胸腹板側葉間中隔較狹,其長度約為中隔最狹處的3—4倍。前翅狹長,超過後足股節的頂端,頂狹尖。後翅與前翅等長。後足股節細長,內側上膝片長於外側上膝片,上、下膝側片的頂端尖銳。跗節爪間中墊不到達或剛到達爪之頂端。下生殖板長錐形,上緣平直,頂尖(圖139c)。
體色 體綠色或枯草色。後翅透明,基部之半不具暗色斑點,淡黃色。後足股節及脛節黃褐色。
雌性 體較大,粗壯。生殖板後緣具3個突起,中突較短於側突(圖139d)。余相似於雄性。
體長:♂29.5—35.0 mm,♀50.0—60.0 mm。
前翅長:♂29.0—34. 0mm,♀40.0—50.0mm。
後足股節長:♂17.0—21.0 mm,♀38.0—40.0mm。
荒地劍角蝗
體色 體綠色或枯草色。後翅透明,基部之半不具暗色斑點,淡黃色。後足股節及脛節黃褐色。
雌性 體較大,粗壯。生殖板後緣具3個突起,中突較短於側突(圖139d)。余相似於雄性。
體長:♂29.5—35.0 mm,♀50.0—60.0 mm。
前翅長:♂29.0—34. 0mm,♀40.0—50.0mm。
後足股節長:♂17.0—21.0 mm,♀38.0—40.0mm。
![荒地劍角蝗 荒地劍角蝗](/img/0/077/AM5Q2MiRWOzI2YxgTYkNTNjZmM2IzN5IWNkJWM0YWZwIWMyQWZxM2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