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丘

荒丘

荒丘,讀音huǎng qiū,指荒涼的山丘、土丘。土地貧瘠,雜草叢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荒丘
  • 外文名:Badlands
  • 拼音:huāng qiū
  • 釋義:荒涼的土堆 
  • 詞性:名詞
引證解釋,例句,散文,

引證解釋

荒涼的山丘、土堆。
宋 柳永 《雙聲子》詞:“ 夫差 舊國, 香徑 沒、徒有荒丘。”
宋 吳潛 《沁園春·多景樓》:算當時多少,英雄氣概,到今惟有,廢壠荒丘。夢裡光陰,眼前風景,一片今愁共古愁。人間事,盡悠悠且且,莫莫休休。
宋 吳文英 《高陽台·過種山》:木客歌闌,青春一夢荒丘。年年古苑西風到,雁怨啼、綠水葓秋。
元 王冕 《金陵行送余局官》:大江西下秦淮流,石頭寂寞圍荒丘。原田每每盡禾黍,青山不掩諸公羞。
王哲望蓬萊》:猿馬不閒空踐野,光陰虛過度春秋。怎得免荒丘。

例句

我們經常到村外那片荒丘上玩耍。

散文

《荒丘》
荒丘
Author :林彥
Issue : 總第 157期
Provenance :《少年文藝
Date :
Nation :中國
Translator :
準確地講,它應該稱為墳墓。但作為歷史的見證,它完全有必要得到應有的尊重。在這個縣的縣誌上,有關於它的記載:1939年,日本軍隊侵占了這個小縣城,爾後,開始掃蕩各村的抗日民兵。在西郊數村,日軍的暴行遭到村民的激烈反抗,他們用鐵鋤和扁擔還擊,殺死了9名荷槍實彈的日軍。次日,日軍血洗了西郊的兩個村莊,男女老幼一千餘人,統統被填在一個大土坑內,掘土成丘。9名日軍的屍體則埋在土丘上方,俯壓著殉葬的中國村民。以少欺多,恃強凌弱,一幅侵華戰爭時期雙方對比的形勢圖,竟然極其形象地概括在兩座墳墓的結構上!
日本人曾在山丘上種植櫻花樹,以示紀念。但這些櫻花樹,在日軍投降之前就枯死了,甚至從未開過花。
但它並未被遺忘。縣誌上,它被稱為“抗日村民英勇就義紀念遺址”。“就義”這個詞用得準確而有份量。村民遇害時,好些人手中的鋤頭上還殘留著日本人的腦漿!
壯烈色彩使荒丘在40年前很難和“荒”字聯繫在一起。它的腳下簇擁著花圈和供品,身上栽種了常青的松樹,頭上罩著一系列它應有或不應有的榮譽。一代又一代的少年、青年,甚至老人,在它面前開展各式各樣的紀念、宣傳和教育活動。縣政府專門修了一條大路,方便浩浩蕩蕩的參觀者。
可是,如今它不知怎么日益遭到冷落漸至於被遺忘。先前的大路早已喪失了全部的浩浩蕩蕩,竟為野草埋沒。這裡只剩下荊棘與蒼煙落照……
站在它面前,無論從哪面看,都不像一座墓地。至少它面前應該立一塊碑。很難想像,千秋節烈,連一句可以傳世的文字都沒有。據說它曾經有過兩塊墓碑。一塊是屬於那9個日本軍人的,上刻一行血紅的日文“殉難烈士之碑”。這塊趾高氣揚的墓碑在抗戰勝利後,擋不住中國人憤怒的洪水,它倒了。另一塊是解放後由縣政府立的,上刻“抗日村民英勇就義紀念墓址”。可惜也沒有長久的保存,它在很大程度上被放牛的孩子當成了拴牛的石柱。“文革”期間,它也就很自然地毀掉了。
然而,墓碑的故事並未就此了結。
1970年,一個教了大半生書的鄉村老教師跪在荒丘前,祭奠他死難的父兄。30多年過去了,抗日戰爭對新一代人幾乎成了一個歷史名詞。荒丘是應該有一塊墓碑的,至少可以為歷史作一個詮注。這位姓席的鄉村教師飲泣良久,發誓要為荒丘立一塊巨大的石碑,刻上記錄死者遇難的墓志銘和眾多死者的姓名。
我曾經看過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講述二戰後,關在南洋的日本戰俘,竭盡心智,悄悄地為他們死去的元帥和士兵築墳。戰俘們白天在英軍監視下做苦役,夜晚拚死製作元帥的墓碑。最終竟然使日軍元帥寺內壽一的墓碑逃過英軍的監視,不肯服輸認罪地挺立在新加坡的國土上。其實這種觸目驚心的事遠不止日本人才能做到。在70年代中國的一個偏遠縣城裡,席先生躲避著一雙雙警惕的冷眼,拄著拐杖夜訪四鄉,跌跌撞撞地敲開一戶戶家門,從死難者倖存的家屬那裡蒐集了近千名死者的姓名。然後他寫了墓志銘,約上兩名石匠星夜上山採石。當時“階級鬥爭還在天天講”,他們只能像幽靈一樣在夜間辛苦勞作:血汁交流的手臂,警覺的耳朵,星光下,三雙驚惶而虔誠的眼睛……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因為那個時代的緣故而沒能逃脫夭折的命運。
我在縣立中學讀高一時,校團支部組織學生看電影。影片正巧是記錄南京大屠殺的《屠城血證》。我很清楚地記得,坐在我身後的兩位同學邊看電影邊爭執不休。他們爭執的是日本人在此次屠殺比賽中,為賭一箱啤酒,冠軍到底是殺了105人?還是106人?他們似乎不大在意殺人的是誰,被殺的又是誰,只是為半個世紀前的細枝末節爭得面紅耳赤兼津津有味
!又據一家晚報載,某影院放映《屠城血證》時,幾位青少年邊看邊感慨導演太差勁,沒把日本兵“咪西”中國姑娘的鏡頭多放一點!令一旁的老人震怒不已,揮拳猛擊!於是銀幕上日本人殺中國人,狂笑慘嚎不絕;銀幕下中國人互相揪打,亂成一團!我還想向那位老人深深致敬,感謝他那一拳,打出了正直的中國人應有的骨氣和憤怒
!1992年春,寂寞了數十年的荒丘竟奇蹟般地熱鬧了幾天。一位來武漢投資的日本商人,受其父的委託,在鄉間小道上步行半天,尋訪到這座荒丘,跪倒大哭。他的伯父就是葬在此處的9名日軍中的一個。日本商人找到有關領導,懇請政府允許他出錢修繕一下這片墓地,既是對他的伯父的悼念,也表示對死難的中國人謝罪。這種熱情讓中國人嚇了一跳!為一個侵略者修築墓地,倘若答應,如何向歷史和未來作出解釋?
面對日本商人的請求,有關領導反覆斟酌,同意了。修繕兩座墓地的資金撥到村委會。可能村幹部覺得該修繕的地方絕不止一處。村國小、敬老院、醫療所,哪一處都比墓地重要。結果,資金東抽西調,所剩無幾。大規模的修繕已不可能,只好隨便將工程包給幾個鄉村石匠。
石匠們先動手修日本軍人的墓。這個墓原本盤踞在大荒丘上方,解放後移到荒丘旁邊。渺沒得只剩個土包子。石匠們用青磚水泥將這個包子誇張、加固,修得像模像樣。至於大荒丘,他們反覆計算所需費用,覺得暫時沒能力進行修繕,擱下了。
於是50年後,日本軍人的墳墓又一次對大荒丘顯示了優越的神氣。儘管石匠們在修繕中偷工減料,但頗具規模的日本軍人墓,仍然有資格對渾身荊棘的荒丘顯示出莫大的嘲諷……
寫到這裡,我忽而記起一部80年代初某位留日學生的自傳。他說自己的祖父死在日本人刀下,他的父親參加過抗日戰爭。當他作出赴日本打工留學的決定後,其父驚得如五雷轟頂,繼而七竅生煙。這不又是去給日本人做牛做馬嗎?他離家那天,做父親的竟操起扁擔追打了半里路,邊打邊用偉人的話教訓兒子:“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他不甘示弱,也用偉人的話反駁:“落後就要挨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