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佛教千佛禪寺淵源可追溯到東晉時代,東晉寧康年間(公元375—382年),譽為“佛教中國化的第一人”釋道安大師高徒慧遠法師(公元334—416年)在象山東麓設定佛壇講經,後世稱“講經台”,從此奠定了荊門佛教文化的基礎。隋朝高僧智顗大師(公元538—597年)於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創建當陽玉泉寺,次年在今荊門城內為文獻皇后往返玉泉寺修建行宮,同年修建荊門東山寶塔、風凰台、初月亭等建築,竣工後游荊門仙居山覓地息心修行。東山寶塔竣工後,禪宗脈嗣在寶塔旁邊建成萬壽禪寺。萬壽禪寺的和尚們紛紛效仿慧遠、智顗大師修行方法,或覓山林溪泉旁結蘆而修,或尋山洞岩穴面壁坐禪。圍繞東山寶塔、萬壽禪寺著名佛洞有千佛洞、普惠洞、海會洞等,從而東寶山逐步形成荊門佛教文化傳承流源之地。其中千佛洞(今為千佛禪寺下院),始建於唐代,明朝萬曆年間重建,因洞內嵌有千尊佛像壁磚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門千佛禪寺
- 別名:荊門市清淨佛堂
- 建造時間:東晉寧康年間
- 配套設施:觀音堂、韋馱殿、丹房、客堂
地圖信息
位置:千佛寺路東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