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薺

荊薺

荊芥為唇形科植物荊芥和多裂葉荊芥的地上部分或全草。荊芥為一年生草本,生於海拔540至2700米的山谷、林緣或山坡、路旁,多有栽培;多裂葉荊芥為多年生草本,生於海拔1300至2000米的松林邊緣、山坡草叢或濕潤的草原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荊薺
  • 拉丁學名: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 別稱:香荊薺
  • :植物界
  • :唇形科 荊薺屬
  • 分布區域:產江蘇、浙江、江西,多系人工栽培。
  • 生存環境:山谷、林緣或山坡、路旁
  • 產地:中國
  • 花語:幸福之戀
詳細內容,多裂葉荊芥,裂葉荊芥,

詳細內容

荊薺莖方紫有氣,全株芳香堅果小,
穗狀花序鐘宿尊,祛風解表止血妙。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全草及花穗。
[產地] 產江蘇、浙江、江西,多系人工栽培。
[採收] 秋季見花穗時割取地上部分,曬乾。亦有先單獨摘取花穗,再割取莖枝,分別曬乾。
[藥材形性] 莖方形,四面有縱溝,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綠色,被短柔毛,體輕質硬而脆,斷面纖維狀類白色,中心有白色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捲曲,破碎不全,頂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內藏棕黑色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身乾,色黃綠、莖細、穗多,無泥雜者為佳。
[炮製] 原藥去泥屑雜草,切除殘根,搶水洗淨,取出將穗頭朝上豎放,待水瀝乾,切O.3-0.5cm段片,曬乾。
荊芥穗 單用花穗加工入藥,本品芳香氣烈,作用較強,尤擅於疏散頭面之風。
炒荊芥 荊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制後發散之力緩和。
荊芥炭 荊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藥者,亦稱黑荊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成分] 含揮髮油。
[性味、歸經] 辛平或辛微溫,入肺.肝經。
[功用] 祛風解表、止血。用於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處方名] 荊芥 荊芥穗 炒荊芥 荊芥穗。
[用法、用量] 煎服,6—10克。
[保貯] 放箱內或其它容器內蓋緊,置乾燥處,宜在30℃以下保存,防霉、蛀、結串。
[注意] 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須搶水洗淨,不宜久潤,隨切隨曬,當天曬乾,不用火烘烤,否則香味走失,影響藥效。
秋播者次年5月下旬至6朋上鏡收穫;春番者當年8至9月收穫;夏番者當年10月收穫 。當果穗上部種子變褐色,頂端的花尚未落盡時,于晴天露水乾後,割下全株,攤曬,曬至7至8成乾時,放通風處,莖基著地,相互搭架,陰乾;如遇陰雨可烘乾,溫度控制在40℃以下。荊芥莖呈方柱形,長50至80厘米,直徑0.2至0.4厘米。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纖維狀,類白色,中心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對生,多脫落,葉片3至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3至13厘米,直徑約7毫米。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黃綠色;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色淡黃綠,穗密而長,香氣濃者為佳。相關人群表虛自汗、陰虛火旺者禁服。食物相剋荊芥反驢肉、無鱗魚。

多裂葉荊芥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40~50厘米。莖基部木質化,上部四棱形,被白色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約1.5厘米,葉羽狀深裂或分裂,有時淺裂至全緣,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全緣或具疏齒,長2~3.4厘米,寬1.5~2厘米,先端銳尖,基部近截形至心形,上面深綠色,微被柔毛,下面白黃色,被白色短硬毛,脈上及邊緣被睫毛,有腺點。多數輪傘花序組成頂生穗狀花序,長6~12厘米,苞片葉狀,深或全緣,卵形,長約1厘米,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帶紫色,與花等長工稍長,花萼紫色,長約5毫米,有15條脈,外被稀疏短柔毛,先端5齒裂,三角形,花冠二唇形,藍紫色,乾後淡黃色,長約8毫米,被柔毛,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花葯淡紫色,花柱細長,柱頭2裂。小堅果4,扁長圓形,腹部稍具棱,長約1.6毫米,寬約0.6毫米,褐色。花期7~9月,果期9月以後。
1. 祛風解表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2. 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症,常與防風相需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
3. 配防風、羌活,治風寒表症;配銀花、連翹、薄荷,治風熱表症;配生石膏,治風熱頭痛。
註:荊薺既有藥用價值又可以當蔬菜食用,它有助於發汗,可幫助發燒患者儘快退燒,也可搭配生薑煮粥作為藥膳,治療感冒初期怕冷,怕熱,鼻塞,頭痛等症狀。

裂葉荊芥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具強烈香氣。莖直立,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基部棕紫色。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莖基部的葉片無柄或近無柄,羽狀深裂,裂片5,中部及上部葉無柄,羽狀深裂,裂片3~5,長1~3.5厘米,寬1.5~2.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狀漸狹並下延至葉柄,裂片披針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無毛,脈上及邊緣較密,有腺上噗。花為輪傘花序,多輪密集於枝端,形成穗狀,長3~13厘米,苞片葉狀,長4~17毫米,小苞片線形,較小,花小,花萼漏斗狀倒圓錐形,長約3毫米,徑約1.2毫米,被灰色柔毛及黃綠色腺點,先端5齒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化冠淺紅紫色,二唇形,長約4毫米,上唇先端2淺裂,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二強,子房4縱裂,花柱基生,柱頭2裂。小堅果4,長圓狀三棱形,長約1.5毫米,徑約0.7毫米,棕褐色,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9~11月。
荊芥味辛微苦、性微溫,歸肺、肝經;輕宣升散;具有祛風解表,宣毒透疹,理血止痙的功效;主治感冒寒熱,頭痛,目癢,咽痛,咳嗽,麻疹,風疹,癰瘡,準將,吐血,血塊血,便血,崩漏 ,產後中風、血暈。其他相關荊芥本名假蘇,《本草圖經》云:“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或曰荊芥為姜芥之聲轉,《新修本草》云:“姜、荊,聲訛耳。”《綱目》云:“曰蘇、曰姜、曰芥,皆因氣味辛香,如蘇、如姜,如芥也。”
荊芥粉末黃棕色。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8 細胞,直徑96~112μm,柄單細胞,棕黃色。小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6細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內果皮石細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纖維直徑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狀。取荊芥粗粉0.8克,加石油醚(60~90℃)20毫升,密塞,時時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散至1毫升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荊芥對照藥材0.8克,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H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的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藥,忌食魚。
《藥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中藥材荊芥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厘米,直徑0.2~0.4厘米;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厘米,直徑約0.7厘米。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