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卿里

《荊卿里》清代文學家袁枚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的首聯追憶荊軻在易水邊別燕太子丹及眾賓客、決死入秦時的情景;頷聯言荊軻刺秦王事敗而殉身,自謂可以報答太子卻不忍見田光之靈;頸聯寫荊軻的大無畏氣概受到古今之人的讚頌和景仰;尾聯言荊軻刺秦之舉雖未遂,然已感天動地。這首詠懷之作格調高昂,毫無遲暮、悲涼之感;用典自然圓熟,無斧鑿別,聯想奇特。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荊卿里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袁枚
  • 作品出處:《小倉山房詩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荊卿里
水邊歌罷酒千行,生戴吾頭入虎狼。
力儘自堪酬太子,魂歸何忍見田光?
英雄祖餞當年淚,過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無靈公莫笑,亂山終古刺鹹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荊卿:戰國末的刺客荊軻。
2.“水邊”句:燕太子丹等在易水邊為荊軻餞行,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酒千行,送行的人們舉酒告別。
3.生戴吾頭:指荊軻抱著決死之心入秦。戴,帶著。虎狼:虎狼之國,指秦國。
4.堪:能夠。太子:燕太子丹。
5.田光:燕國義士,他向燕太子丹推薦荊軻行刺秦王,臨行前,又自殺以示不泄露謀刺的機密。
6.祖餞:餞行。祖,出行前祭祀路神。
7.“過客衣冠”句:荊軻入秦行刺時,燕太子丹設宴餞行,眾人都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霜也是白色。
8.“匕首無靈”句:荊軻刺秦王時,秦王逃走;荊軻用匕首相擲,未中。
9.鹹陽:秦國的都城。終古:自古以來,一直。

白話譯文

易水邊壯歌唱罷眾人舉離觴,一腔熱血孤身入秦向虎狼。
力氣用盡固然可以報答太子的重恩,謀刺未成魂歸怎么對得起田光?
似見當年餞別時英雄的悲淚,如今過客衣冠還凝上一片清霜。
匕首無靈荊軻你莫要抱憾,看亂山如劍萬古都直刺鹹陽!

創作背景

乾隆元年(1736年),作者為廣西巡撫金珙所推薦,進京應博學鴻詞試,在途經荊軻故里、今河北省易縣時,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水邊歌罷酒千行,生戴吾頭人虎狼。”兩句概括易水悲歌送別,寫荊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因為從當時情勢看,荊軻無論行刺成功與否決無生還之理,所以易水之歌自知“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明知不還卻義無反顧,所以為壯士。段秀實入郭晞亂軍中自言“吾戴吾頭來矣”,戴頭就用這個典故。這兩句寫荊軻出發時的英雄氣概,是揚。
“力儘自堪酬太子,魂歸何忍見田光?”兩句概括荊軻的失敗,有無限惋惜之情,好像辜負了田光的舉薦。以上四句寫當日情事,先揚後抑。
“英雄祖餞當年淚,過客衣冠此日霜。”一句寫當時,遙應“水邊歌罷”的祖餞場面;一句寫今天,衣冠上被霜沾白了,使人想像當時“白衣冠送之”的場面,今天的霜源於當年之白。
“匕首無靈公莫恨,亂山終古刺鹹陽。”這兩句安慰荊軻,卻是前人所未道,特別是結句非常聰明,把當地的山形和荊軻事跡巧妙地聯繫在一起, 好像山川有靈,都像荊軻刺秦王一樣刺向鹹陽。寫荊軻的失敗前人都是嘆惜劍術之疏,認為是千古恨事,袁枚卻從另一角度來安慰荊軻,因為“亂山終古刺鹹陽”,足以彌補“匕首無靈”的失敗。這首詩概括古事簡練形象,把敘事抒情融為一體,一結尤其出人意表,在前期七律中是較好的作品。
《荊卿里》是袁枚詩歌創作中比較成功的一首。他在這首詩里傾注了自己誠摯的感情,用寥寥數語,為讀者勾勒出了兩個栩栩如生的形象:一個是為報王恩,視死如歸的英雄荊柯的形象;另一個則是詩人本人。前者通過“生戴吾頭入虎狼”和“魂歸何忍見田光”的白描手法的刻面,荊柯的性格驟然成形;匕首無靈人有情,雖然事敗人歿,但荊柯的偉大精神卻與日月同輝,永耀後人。作者論人不論事,主張精神至上的性格躍然紙上。

名家點評

浙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周舸岷《袁枚詩選》:此詩作者別有一番心腸,認為刺秦玉不中不必引以為恨。君不見“亂山終古刺鹹陽”。秦王當時雖沒有被殺。“亂山”卻表達了歷史上人們的願望了。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少年得志,24歲即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外任溧水知縣等地方官。33歲辭官歸隱,在南京小倉山築隨園,自稱隨園老人,悠閒終生。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