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食性恐龍是以桫欏等為食物的恐龍。部分草食性恐龍可能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以甲殼綱動物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食性恐龍
- 食物:桫欏、甲殼綱動物
草食性恐龍是以桫欏等為食物的恐龍。部分草食性恐龍可能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以甲殼綱動物為食。
草食性恐龍是以桫欏等為食物的恐龍。部分草食性恐龍可能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以甲殼綱動物為食2。研究結果根據《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研究,大型草食性恐龍可能不像之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嚴格的食草動物。研究顯示,部分草食性恐龍可能在...
如同其它鴨嘴龍科恐龍,副櫛龍是種大型、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複雜的頭顱骨容許類似咀嚼的磨碎運動。副櫛龍的牙齒是不斷地生長、取代,它們有數百顆牙齒,只有少量牙齒是一直在使用的。副櫛龍使用它的喙狀嘴來切割植物,並...
三角龍,是鳥臀目角龍科 三角龍屬 草食性恐龍。三角龍是一種像犀牛的恐龍,外形笨重,腿粗壯,頭部有三隻角,頭骨後部有向後伸展的大型骨板,形成頸盾,喙部上方有一個短角,眼眶上方有兩個長角,三角龍的角是防禦武器,能嚇退掠食者...
甲龍是草食性恐龍,以嫩枝葉或多汁的根莖為食。甲龍生活在距今約6800萬-655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1906年在北美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發現甲龍的化石,由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朗於1908年命名;化石包括頭顱骨的頂部、脊骨、肋骨、部分肩胛...
劍角龍(屬名:Stegoceras)又名頂角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屬於鳥臀目厚頭龍下目,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劍角龍身長2米。劍角龍是由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在1902年命名,學名在希臘文意為“有角的頭頂”。簡介 劍角龍來自於...
獨角龍屬於角龍下目的尖角龍亞科,角龍下目恐龍是群草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種類 模式種:厚獨角龍(Monoclonius crassus):Cope 1876 [AMNH 3998]其他種:亞...
慈母龍是草食性恐龍。慈母龍可以用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但沒有防禦物可抵抗掠食動物,除了慈母龍強壯的尾巴,以及它們的集體行動。這些慈母龍群體非常龐大,可能最多由一萬個個體組成。慈母龍可能生存在內陸環境。習性 慈母龍把小恐龍生在...
櫛龍是種大型鴨嘴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蒙古,約7000萬年前;櫛龍是已知少數分布於多數大陸的恐龍之一。櫛龍的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厘米。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形態特徵 嘴 嘴巴扁而闊...
亞馬遜龍(學名Amazonsaurus)是梁龍超科下的一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南美洲。它是一種大型的四足草食性恐龍,有著長頸及鞭子般的尾巴。亞馬遜龍是更為衍化的梁龍超科,且是其中一種大型的生物,長達12米。分布範圍 儘管巴西已發現許多...
尼日龍是一類體型相當小的蜥腳下目恐龍,是草食性恐龍,頭部類似鏟子,嘴部狀似吸塵器。物種學史 尼日龍(學名Nigersaurus)是一類體型相當小的蜥腳下目恐龍,屬於梁龍超科。它們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阿普第階或阿爾布階,距今約1億1900...
槽齒龍是草食性恐龍,牙齒呈葉狀,有鋸齒狀邊緣,且位於齒槽內;這也是槽齒龍的名稱來源。它們的齒骨長度不到下頜長度的一半。下頜前端稍微往下彎。與近蜥龍相比,槽齒龍有較多的牙齒,頭部較長、較狹窄。槽齒龍的頸椎上有長的椎弓(Neural...
長頸巨龍屬於蜥腳下目,是種體型巨大的草食性恐龍,具有小型頭部、長頸部、長尾巴。簡介 長頸巨龍屬(屬名:Giraffatitan)意為“長頸鹿泰坦”,是蜥腳下目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到提通階)的東非。長頸巨龍最初...
蜥結龍是一種性情溫和的草食性恐龍。是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北美洲(屬名:Sauropelta)又名楯甲龍、蜥肋螈,意為“蜥蜴甲盾”,是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北美洲。已有一個已命名種:愛氏蜥結龍(...
板龍是已知最大的三疊紀恐龍,也是三疊紀最大的陸生動物,身長可達6到10米,體重 板龍估計有700公斤。板龍屬於原蜥腳下目,該下目是一群早期草食性恐龍;板龍的體型比其他類似動物還要強壯,例如近蜥龍。板龍擁有長頸部,由9個頸椎所構成...
小盾龍(屬名:Scutellosaurus)是草食性恐龍的一屬,意為“有小盾的蜥蜴”,生存於早侏羅紀的北美洲,約2億年前到1億9600萬年前。小盾龍被分類於裝甲亞目,是該亞目最早期的物種之一。與小盾龍最親近的物種應為腿龍,腿龍僅能...
劍龍與一些巨型蜥腳類恐龍,如梁龍、圓頂龍與迷惑龍(原名雷龍)等優勢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相同時代的相同地區。在美國與加拿大西部的莫里遜組地層中,大約已經挖掘出約80具劍龍屬的身體骨骼,且其中至少可辨識出3個物種。過去人們認為劍龍只...
如同其他劍龍類恐龍,釘狀龍是種草食性恐龍。但不同於其他鳥臀目恐龍,劍龍類的牙齒小,磨損面平坦,頜部只能作出上下運動。釘狀龍的頰齒呈獨特的鏟狀,齒冠不對稱,牙齒邊緣只有七個小齒突起。其他劍龍類恐龍的牙齒較為複雜。由於禾本科...
戟龍是種大型恐龍,身長5.5米,高度約1.8米,重量約3噸。戟龍擁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體。戟龍的尾巴相當短。它們有喙狀嘴,以及平坦的頰齒,顯示它們是草食性恐龍。如同其他角龍類,戟龍可能是群居動物,以大群體方式遷徙,這理論...
腱龍(屬名:Tenontosaurus)是種體型中到大型的鳥腳下目恐龍。腱龍原本被認為屬於棱齒龍類,但自從棱齒龍類不在被認為是個演化支後,腱龍現在被認為是種非常原始的禽龍類。腱龍長6.5-8米,草食性動物,活躍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
這項發現進而推論:恐龍的循環系統較爬行動物演化的更為進階,支持了恐龍是“溫血”的一群動物。敘述 奇異龍是種體型強壯的二足恐龍,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奇異龍可能以離地面一米範圍內的植物為食,並將食物置於肉質頰部將...
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a,或譯作蜥腳亞目)拉丁文意為“蜥蜴般的腳”與“形態”,是一種長頸部的草食性恐龍,最後演化成完全四足行走,並且為地表上出現過最大的陸地動物。簡介 蜥腳形亞目 蜥腳形類是蜥臀類恐龍中的又一大類,...
豪勇龍是草食性恐龍,可能使用其複雜齒系咀嚼植物。它們可能以樹葉、水果、種子等高營養價值植物為食。另一種看法是,根據其寬廣喙狀嘴,它們會以大量的低營養價值植物為食。豪勇龍生存於河流三角洲地區。身體結構 豪勇龍的每個手都有拇指...
奇異龍是種體型強壯的二足恐龍,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奇異龍可能以離地面一米範圍內的植物為食,並將食物置於肉質頰部將食物咀嚼。奇異龍的上頜骨與齒骨外側,都有一道明顯的棱脊;此外,上頜骨與齒骨的牙齒位於內側深處,...
帕克氏龍(屬名:Parksosaurus)帕克氏龍的化石包含一個關節相連的部份頭顱骨與部分骨骸,顯示它們為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帕克氏龍是鳥腳下目棱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馬蹄峽谷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
傾角龍屬於角龍下目,角龍下目恐龍是群草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如同所有角龍類恐龍,傾角龍是草食性。在白堊紀期間,開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傾角龍可能以...
牆骨龍屬(學名:Tichosteus)是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只有發現脊椎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模式種 在1877年,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命名模式種T. lucasanus。
匈牙利龍的身長估計為約4米,頭顱骨長度估計為32到36厘米。如同所有結節龍科,匈牙利龍是草食性恐龍。自從19世紀開始,歐洲各地已經發現許多甲龍類化石,例如英格蘭、奧地利、羅馬尼亞西部、法國、以及西班牙北部。分布範圍 現今已經發現4個...
雅角龍(學名:Graciliceratops)屬於角龍下目,角龍下目是一類草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主要生活於白堊紀的北美洲及亞洲。所有角龍類恐龍都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約6500萬年前。形態特徵 雅角龍的一部分頭骨和骨架已被發現,這是...
里約龍是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恐龍,其名字的意思是“里約蜥蜴”。里約龍具有粗大的四肢和龐大的身體,長度和一輛公共汽車差不多。在蜥腳類恐龍演化出來之前是地球上最大型的也是最重的陸生動物。外形 里約龍的頭很小,頸部很長,還有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