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高15-35厘米,全體近無毛。根狀莖橫走,圓柱狀,通常有2-3條直立的莖,莖不分枝,粗壯,中部直徑1.5-2厘米,基部增粗。葉密集生於莖近基部,向上漸變稀疏,三角形或寬卵狀三角形,長、寬約為6-8(-10)毫米。
花序穗狀,圓柱形,長7-22厘米,直1徑1.5-2.5厘米;
苞片1枚,寬卵形或近圓形,長5-8毫米,寬5-10毫米,外面無毛,邊緣被短柔毛;小苞片無;
花梗長1-2毫米,或幾無梗,果期可伸長到5-8毫米。花萼杯狀,長5-7毫米,頂端不整齊地3-5齒裂;裂片狹三角形或披針形,不等長,後面2枚常較小或近無,前面3枚長2.5-3.5毫米,邊緣被短柔毛。花冠寬鐘狀,暗紫色或暗紫紅色,筒膨大成囊狀;上唇直立,近盔狀,長5-7毫米,邊緣被短柔毛,下唇極短,3裂,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2-2.5毫米,常向外反折。雄蕊4枚,花絲著生於距筒基部2.5-3.5毫米處,梢伸出花冠之外,長5.5-6.5毫米,基部疏被柔毛,向上漸變無毛,花葯卵形,長約1.2毫米,無毛,藥隔較寬。雌蕊由2合生心皮組成,子房近球形,
直徑3-4毫米,胎座2,橫切面T形,花柱長5-7毫米,無毛,柱頭2淺裂。
蒴果近球形,長8-10毫米,直徑6-8毫米,2瓣開裂,頂端常具宿存的花柱基部,斜喙狀。種子橢圓球形,長約0.4-0.5毫米,直徑約0.2毫米,種皮具網狀紋飾,網眼多邊形,不呈漏斗狀,網眼內具規則的細網狀紋飾。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1800米的山坡、林下低濕處及河邊;常寄生於赤楊屬(別稱:愷木屬)物根上。草蓯蓉專性寄生在樺木科赤楊屬的
東北赤楊、
水冬瓜赤楊中齡林或成熟林的土壤表層赤楊根端,赤楊幼齡林及過熟林極少有草蓯蓉生長,枯樹、朽根部位沒有寄生。草蓯蓉喜陰暗、潮濕、低溫的環境條件,不具備此種環境條件的赤楊林無草蓯蓉分布。
草叢蓉分布區氣候寒冷、相對濕度大、夏季雨霧天多、陰濕涼爽,年降水量為1000-1400毫米。由於有大量溫泉與河流水體存在於分布區內,加之高山深谷等複雜地形的相互作用,即產生具有上述氣候特點的溫泉谷地小氣候,非常適宜草叢蓉的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朝鮮、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中國陝西(陝北)、黑龍江(呼瑪縣)、吉林(長白山)和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左旗和額爾古納右旗大興安嶺)。
繁殖方法
自然繁殖
草蓯蓉種子自然成熟落地為當年的秋季,因覆蓋物和根系表土的阻隔,落地種子無法直接接觸赤楊幼根,只有隨著雨水和融雪下滲,通過疏鬆表土,才能滲落到赤楊淺層根部。當草蓯蓉種子與赤楊幼根先端接觸後,在赤楊幼根其特有物質的刺激下,草蓯蓉種子被誘導萌發,並與其根尖融合,形成淡黃色的米粒大小的寄生根瘤。此後,赤楊幼根根尖由於草蓯蓉的寄生不再向前生長,而發育成吸盤狀並向寄生塊莖輸送營養,供其生長。寄生塊莖及長出地面的草蓯蓉植株均未有根系,所靠的營養源就是來自寄主的一條寄生根。
草蓯蓉種子一般在翌年的5-6月份,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開始萌發寄生。隨著草蓯蓉地下寄生塊莖的增大,赤楊的寄生根也在快速增粗。草蓯蓉初始寄生的赤楊根莖0.05-0.1厘米,當其塊莖出現凸鼓的芽體或植株長出地面後,赤楊的寄生根可長到0.4-2.5厘米,寄生根粗細與草蓯蓉塊莖、植株大小呈正相關。
人工繁殖
組織培養:採用不同草蓯蓉材料作外殖體,選用赤黴素、細胞分裂素、生長素等植物激素在不同配方的培養基上進行培養試驗。此外,還可根據赤楊根尖提取物進行種子誘導萌發試驗。
種子直播:選在人工移植的五年生赤楊林內,除去地被物,按樹根的分布走向進行撒種,並適當覆蓋。
提高寄生率:按照百株計,草蓯蓉自然寄生率、人工繁育率要分別達到50%、85%,每株赤楊寄生不少於5株。具體做法:除去過厚的地被物,適當切根及根系阻隔等。
主要價值
藥用:草蓯蓉性味甘、酸、濕,主治腎虛陽萎、腰膝冷痛、小便遺瀝、崩漏帯下、腸燥便秘、膀胱炎等症,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可治療夢遺,婦女不孕等生殖系統疾病、老年習慣性便秘、膀胱炎、血尿等多種疾病,還對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
研究:肉蓯蓉不但是有經濟價值的名貴中藥,還是古地中海的殘遺植物,在研究亞洲中部荒漠植物區繫上也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保護級別
物種現狀:《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三級保護植物,瀕危種。零星分布。歷經過量的挖掘,植株數量急劇減少,分布範圍越來越窄,大有絕滅的危險。
瀕危原因:其生境遭到人為破壞,亂采亂收等,已經使草蓯蓉資源接近枯竭。草蓯蓉種源狹窄,種子極小,對環境要求苛刻,由於專性寄生在
赤楊屬植物鬚根上,靠吸收赤楊組織的營養進行生長,所以自然情況下的草蓯蓉寄生率低,產量少,供需矛盾突出。
保護措施:應宣傳保護,劃輪採區,並開展人工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