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芽枯病,是我國草莓產區普遍發生的病害之一,分布廣泛。除危害草莓外,還危害大豆、棉花和蔬菜等多種作物。
基本介紹
- 別稱:草莓立枯病
- 中醫病名:草莓芽枯病
- 多發群體:草莓
- 常見發病部位:花蕾、芽、新生葉
- 常見病因: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侵染所致
- 常見症狀:近地面部分初生無光澤褐斑,逐漸凹陷,並長出米黃至淡褐色蛛巢狀線體,有時能把幾個葉片綴連在一起
概述,危害症狀,發生特點,發病規律,防治要點,
概述
危害症狀
草莓芽枯病主要危害花蕾、芽、新生葉,引起幼苗立枯,也可侵染成齡葉、果柄、短縮莖等。植株基部染病,近地面部分初生無光澤褐斑,逐漸凹陷,並長出米黃至淡褐色蛛巢狀線體,有時能把幾個葉片綴連在一起。葉柄基部和托葉染病,病部乾縮直立,葉片青枯倒垂。
開花前受害,使花序失去生機,並逐漸青枯萎倒。新芽和蕾染病後逐漸萎蔫,呈青枯狀或猝倒,後變黑褐色枯死。莖基部和根受害皮層腐爛,地上部乾枯容易拔起。果實染病,表面產生暗褐色不規則斑塊、僵硬,最終全果乾腐。急性發病時植株呈猝倒狀。
發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侵染所致,其有性世代為擔子菌亞門薄膜革菌屬的Pellicularia filamentosa。與蔬菜類的立枯病菌為同一病原菌。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如沒有合適寄主時,可在土壤中生活2~3年。以病苗、病土傳播,栽植草莓苗遇有該菌侵染即可發病。
病菌喜溫暖潮濕環境,發病最適溫度為22~25℃,在整個草莓生育期均可發病。氣溫低及遇有多陰雨天氣易發病,寒流侵襲或高溫等氣候條件發病重。多濕多肥的栽培條件容易導致病害的發生蔓延。田間常與草莓灰霉病混合發生。
保護地栽培時,密閉時間長,通風不及時,高溫高濕,發病早而重。露地草莓栽植過深、密度過大,灌水過多或園地淹水,會加重發病程度。夏季育苗,草莓芽枯病時有發生。
發病規律
致病菌為半知菌亞門的絲核菌,以菌絲體或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以隨帶病秧苗和病土傳播為主。露地栽培時以春季發病為主要時期,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2~25℃,在肥大水多的條件下容易發病。保護地溫度高,通風不良,濕度大,栽植過密容易導致病害蔓延。
防治要點
①加強管理,避免深栽密植,適時通風換氣,防止棚內濕氣滯留,儘量增加光照。
②發現病苗及時連土一起挖出集中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