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學史
1931年Brooks首次報導為害草莓匍匐莖和葉柄的罪魁禍首為草莓炭疽病。1995年法國Denoyes和Baudry(1995)報導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草莓炭疽病造成草莓減產最高可達80%。
病原特徵
草莓炭疽病病原菌為
半知菌亞門、毛盤孢屬草莓炭疽病菌真菌,有性階段為
子囊菌亞門、小叢殼屬。草莓炭疽病病菌分為3種,分別為
膠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尖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草莓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
草莓炭疽菌:菌落呈地毯狀,常有剛毛;分生孢子倒卵形,可形成粉紅色至橙色的分生孢子團;無菌核;附著胞棒狀、卵圓形,有時邊緣裂葉狀。
尖孢炭疽菌:菌落背面常為粉色、橙色或淡紫色;分生孢子頂端細、直立、梭形,可形成玫瑰色或橙色分生孢子團;少剛毛;無菌核。常見的寄主包括很多雙子葉植物如草莓、蘋果、
柑橘、
橡膠和
核果植物。
膠孢炭疽菌:易產生圍小叢殼(Glomerella Sch);氣生菌絲均勻,呈氈狀或絮狀;分生孢子柱狀、兩端鈍圓,可形成淺粉色、白色或半透明的分生孢子團;附著胞球狀、卵形或倒卵形,有時邊緣裂葉狀。膠孢炭疽菌分布最廣,寄主最多,除危害草莓外,還可危害林木、果樹、蔬菜等作物,據報導,膠孢炭疽菌還可侵染中國北方的蘋果和南方的木瓜。
為害症狀
草莓炭疽病主要發生在草莓的
葉片、
葉柄、
匍匐莖、
根莖、花和
果實上。夏季苗圃中正在展開的新葉為草莓炭疽病的初侵染源。病原菌在病斑上產生孢子,侵染定植後幼苗新長出的第1-3片葉。發生在匍匐莖和葉柄上的病斑起初很小,有紅色條紋,之後迅速擴展為深色、凹陷和硬的病斑。環境潮濕,病斑中央清晰可見粉紅色的孢子團。根莖病斑通常在近葉柄基部的一側開始產生,然後以水平的“V”形擴展到根莖,病株在水分脅迫期間午後表現萎蔫,傍晚恢復,反覆2-3天后死亡。大多數草莓品種的花對草莓炭疽病菌非常敏感,被侵染的花朵迅速產生黑色病斑,病斑延伸至花梗下面距花萼處。開花期間環境溫暖潮濕,整個花序都可能死亡,植株呈枯萎狀。即將成熟的果實對草莓炭疽病菌也非常敏感,尤其是上一年採用塑膠薄膜覆蓋栽種的高壟草莓,草莓炭疽病發生尤其嚴重,先在果實上形成淡褐色、水漬狀斑點,隨後迅速發展為硬的圓形病斑,並變成暗褐色至黑色,有些為棕褐色。
侵染循環
草莓炭疽病菌主要隨病苗在發病組織越冬,也可以菌絲和擬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菌絲體和擬菌核發育形成分生孢子盤,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靠地面流水或雨水沖濺傳播,侵染近地面幼嫩組織,完成初侵染。在病組織中潛伏的菌絲體,第2年直接侵染草莓引起發病,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可進行多次再侵染,導致病害擴大和流行。
流行規律
品種抗病性差異:不同草莓品種對不同炭疽病菌抗性存在差異。靳寶川等(2014)比較了11個草莓品種對炭疽病的抗性,試驗結果表明,不同草莓品種的炭疽病發病率差異明顯,同一品種不同部位的抗性表現也不一致,除兩個草莓品種炭疽病葉柄病情指數高於匍匐莖和葉片外,其它品種均是匍匐莖病情指數最高。
適宜的環境條件:草莓炭疽病是典型的高溫高濕性病害,盛夏期高溫多雨發病重。10-35℃範圍內,菌絲均可生長和產孢,適宜溫度為25-30℃,但草莓炭疽病菌孢子的生長必須有水或高濕(85%以上)。降雨是草莓炭疽病發生和流行必不可少的條件,病菌可藉助風傳播,侵染草莓葉片和葉柄。
適宜的栽培條件:草莓炭疽病發生廣泛,連作田發病重,偏施氮肥、定植過密、劈葉不及時造成行間不透導致植株生長柔嫩等,有利於病害發生。土壤酸化有利於病菌生長,同時土壤粘性大、不通透、積水、EC值高、酸度過大(pH值小於6),對草莓的根系有破壞作用,不利於草莓生長,導致植株抵抗力下降,利於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草莓炭疽病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輔,採取綜合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草莓品種是防治草莓炭疽病最經濟有效的途徑。在實際生產中,應加強健康母株的選擇,培育無病種苗。生產上大量種植的抗病草莓品種有瑪利亞、圖德拉、全明星、寶交早生等,新近培育的抗病草莓品種有寧玉、晶玉、香野、申陽等。
加強田間管理:草莓育苗期主要在3-8月,正值雨季,應築高苗床,便於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合理輪作密植,採用膜下滴灌,加強通風透光,降低草莓株間濕度,可有效降低病害發生;施足優質基肥,促進草莓健康生長,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化學防治
不同草莓品種對藥劑的敏感度不同,且各地草莓炭疽病菌的種類也不一樣,因此同種藥劑在不同地區的藥效有差異,應經常輪換用藥,以提高藥效。
藥劑選擇: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藥劑有苯醚甲環唑、嘧菌酯、吡唑嘧菌酯、
多抗黴素、溴菌腈、氟啶胺、二氰蒽醌、咪鮮胺、克菌丹等,也可選用復配藥劑,如咪鮮胺加嘧菌酯、吡唑嘧菌酯加苯醚甲環唑等。預防用藥可選用已配製好的復配製劑,治療用藥最好選用單劑自行配製。
防治辦法:定植前可用苗根蘸藥劑預防草莓炭疽病,可兼顧預防草莓根腐病和線蟲,蘸根藥劑可用
阿米西達(嘧菌酯)2500倍液加瑞苗清(
甲霜惡霉靈)3000倍液加1.8%阿維菌素2500倍液;緩苗後可用藥劑灌根預防草莓炭疽病,灌根藥劑可用25%嘧菌酯1500倍液加亮盾(6.25%
精甲霜靈加
咯菌腈)1500倍液,化學藥劑灌根後15天,可用EM菌或枯草芽孢桿菌類結合腐殖酸沖施、滴灌或灌根;緩苗後至覆蓋地膜前,可選用25%溴菌腈1500倍液、阿米西達1500倍液、22.7%
二氰蒽醌1000倍液、45%
咪鮮胺1000倍液加3%多抗黴素800倍液防治。
用藥方式與時間:噴藥時,地面、匍匐莖、葉面、葉片背面均應噴到,藥劑應浸潤主莖接觸的周圍土壤。選擇在雨前和雨後用藥,一般7-10d天噴1次,封壟前15天連續噴藥3次,劈葉、疏苗後立即用藥。如發現病苗,應摘除病葉後立即噴藥2-3遍,每次間隔3-5天。
病害區別
草莓炭疽病與草莓莖腐病、草莓紅心根腐病、草莓根腐病的區別:這些病害死亡病株根腐霉爛易拔起,而草莓炭疽病根系新鮮難拔起。
草莓炭疽病與草莓黃萎病的區別:草莓黃萎病新抽幼葉表現畸形,3片小葉中有1-2片變狹小,呈舟形,葉色變黃,表面粗糙無光澤,然後葉綠變褐向內凋萎枯死,根系變黑褐色,而草莓炭疽病幼葉正常,不變黃,無畸變。
草莓炭疽病與草莓青枯病的區別:草莓青枯病的病株橫切根莖可見維管束環狀褐變,並有白色混濁黏液溢出而草莓炭疽病根莖橫切面可見自外而內的棕紅色或黑褐色病斑。
分級標準
葉片病情分級標準為: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片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片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片面積的11-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片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片面積的51%以上。
葉柄和匍匐莖的病情分級標準為:0級,無病;1級,發病部出現淺紅色和褪色暈圈或紅褐色斑點,病斑平均長度≤2.0 毫米;3級,病斑沿葉柄或匍匐莖方向向兩側擴大呈梭形、黑褐色凹陷病痕,病斑平均長度為2.1-5.0毫米;5級,出現典型的紡錘型病斑,病斑平均長度為5.1-9.0毫米;7級,病斑擴大,其平均長度為9.1-15.0毫米;9級,葉柄或匍匐莖發病部呈黑色抽縮狀,發病葉柄的葉片伴隨出現萎蔫,病斑平均長度>1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