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沉水
草本。植株較柔軟,纖弱,下部匍匐,上部直立,呈黃綠色或深綠色,基部節上多生有不定根;株高10-20厘米,莖幹光滑無齒,圓柱形,直徑0.5-1毫米,
節間長1-2厘米,或更長;基部分枝較多,上部分枝較少,呈二叉狀。葉3(至多)枚假輪生,或2枚近對生,無柄;葉片狹線形至線形,長1-2.5厘米,寬約1毫米,
中脈1條,明顯,背面沿脈無鋸齒,先端漸尖,邊緣每側有較密而微小的細齒30-50枚,肉眼不易察覺,齒端為黃褐色刺細胞,
葉基擴大成鞘,抱莖;葉耳長三角形,長1-2毫米,兩側均著生數枚褐色刺狀細齒。
花單性,腋生,常單生,或2-3朵聚生;雄花淺黃綠色,橢圓形,多生於植株上部,長約1毫米,無佛焰苞;花被裂片圓形,花葯4室;
花粉粒橢圓形;雌花無佛焰苞和花被,
雌蕊長圓形,長約1.2毫米,直徑約0.7毫米,
花柱長約1毫米,柱頭2-4裂。
瘦果黃褐色至褐色,長橢圓形,長1.5-2毫米,直徑約0.8毫米,柱頭宿存。種皮堅硬,易碎,種脊明顯;外種皮細胞約30縱列,在種子中部呈比較規則的六邊形,軸向長於橫向,向種子兩端逐漸變成不規則的多邊形,但仍成行排列。花果期6-9月。2n=12,36。
生長環境
生長於靜水池塘、藕田、水稻田和緩流中,水深0.2-1米,海拔可達1800米(雲南昆明)。草茨藻喜無直射陽光的明亮之處,喜溫暖環境,在16-28℃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良好,越冬溫度不宜低於4℃。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朝鮮、日本、中國及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遼寧、河北、江蘇、安徽、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省區。
繁殖方法
該種植物用扦插法繁殖,可在每年4-8月進行。如條件允許,可全年進行。
栽培技術
缸養
當在室內進行水族箱裝飾時,宜選用直徑3-5毫米的
礫石作為栽培基質。當小苗長出較多新根時即可進行操作。如單獨栽種,所用容器通常為中型水族箱,注意擺放地點應保證植株能夠接受所需的光照。先將栽培基質鋪置於水族箱底部,其厚度為4-6厘米。為了便於操作,先往缸中注入適量水,然後即可種植。待操作結束後,繼續往栽培容器中注水至所需高度。草茨藻生長較快,在配植時,一定要與其他水生植物保持適當的間距,以免在成形後栽培空間過於擁擠。為了簡化操作,也可將草茨藻直接投放在栽培容器里進行管理,因為這種植物漂浮於水中也能正常生長。
管理
草茨藻對水質要求不嚴,可在硬度中等的淡水中進行栽培。水體的pH最好控制在6.0-7.5間,即呈微酸性至微鹼性。草茨藻生長十分迅速,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多,在植株生長旺盛階段應該每周往水中追施一次液體肥料,注意濃度不宜過高。儘管這種植物具有根系,但是它們的葉片對肥料的吸收速度也並不慢,所以沒有必要施用基肥。最好讓它每天接受6-8小時的散射日光。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草茨藻的形態也略有不同,例如在過強的日光下,其節間較短,株形緊湊,葉片顯得不是很綠;而在散射的光照下其枝柔葉展,綠色宜人。當水溫較低時,其枝條會罩上一層紫暈,因此看起來顯得不十分好看,隨著水溫的上升,其枝條的顏色會逐漸恢復正常。在實際栽培中,草茨藻不易患病,偶被一些草食性的魚類所齧食。該種植物為多年生,其發苗迅速,成形很快隨著植株的不斷長高,基部葉片就會出現老化。它的最佳觀賞時段自種苗定植後可達3-5個月。在不更新植株的情況下,其連續栽培不宜超過8個月。
主要價值
全草可作飼料和綠肥。該種植物適合室內水體綠化,是裝飾玻璃容器的良好材料。當美化水族箱時,常作為中景草使用,亦可作為繁殖觀賞魚承接卵粒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