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白蟻科

草白蟻科頭圓形,觸角26節,前胸背板平,與頭寬幾相等,無囟。尾須3-8節。無工蟻品級。第一跗節僅在下方分裂,因此由下方看跗節為5個,從上面看為4跗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草白蟻科
  • 英文名:Hodotermitidae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有顎亞門 (Mandibulata)
  • :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Pterygota)
  • :等翅目 (Isoptera)
  • :草白蟻科(Hodotermitidae)
基本簡介,分類體系,地理分布,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基本簡介

草白蟻科頭圓形,觸角26節,前胸背板平,與頭寬幾相等,無囟。
尾須3-8節。無工蟻品級。第一跗節僅在下方分裂,因此由下方看跗節為5個,從上面看為4跗節。
草白蟻科和某些白蟻科的白蟻收穫草,它們將草作為食物或菌圃的基質(大白蟻亞科)。
收穫草需在大面積範圍內覓食,需和其它動物競爭,還要對付鮮草中的化學拮抗物。但草中的含氮(N)量比木中的高,也高於食草哺乳動物的糞便中的含氮(N)量,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

分類體系

昆蟲綱 Insecta
有翅亞綱Pterygota
等翅目Isoptera
澳白蟻科 Mastotermitidae
草白蟻科Hodotermitidae
木白蟻科Kalotermitidae
鼻白蟻科Rhinotermitidae
齒白蟻科 Serritermitidae
白蟻科 Termitidae

地理分布

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木材或纖維素為食。白蟻是一種多形態、群居性而又有嚴格分工的昆蟲,群體組織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繼續生存。全世界已知2000多種。一般分為5科:澳白蟻科、草白蟻科、木白蟻科、鼻白蟻科和白蟻科(註:最新分類為7科)。中國除澳白蟻科尚未發現外,其餘4科均有,共達300餘種。分布範圍很廣,北限約在北緯40度。

形態特徵

草白蟻科體軟而小,通常長而圓,白色、淡黃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頭前口式或下口式,能自由活動。觸角念珠狀。口器咀嚼式,下唇片4裂。有長翅、短翅和無翅類型。有翅者,翅2對,狹長,膜質,前後翅的大小、形狀和脈序相同。靜息時前後翅平置腹背。分飛後,翅常由基部脫落,殘存的翅基稱翅鱗。翅近前緣有較硬化的縱行翅脈,缺橫脈,有古網脈構造。跗節4節,一小部分3節,低級種類5節。尾須1對。

生活習性

草白蟻科是社會性昆蟲,由各種品級組成。在比較高級的白蟻中,都由一對脫翅後的雌、雄繁殖蟻掌管團體生活,雌的稱“蟻后”(母蟻),常與雄蟻同住於特建的“王宮”中。“王宮”一般位於蟻巢僻靜處,上下有小孔,供工蟻和兵蟻通行。蟻后深居宮內,專司產卵,雄蟻專司交配。
在大白蟻的同一“王宮”內,曾發現發育相等的兩對蟻后雄蟻。在較原始性的白蟻巢內,往往有大小不等的蟻后多個,可能是在原蟻后遺失或死亡之後補充繁殖起來的個體。蟻后產卵時,工蟻常在旁守護,連續不斷地把卵移送卵室內加以保護。巢內長翅型成蟲在一年中的某一特定期間,即能成群分飛。分群時期因白蟻的種類和環境條件而異。在乾燥地區,分群時期多在雨季或驟雨前後,顯然,分群與大氣濕度有密切關係。
海南島海南土白蟻常在傾盆大雨下分群。土棲白蟻分群以前,常由工蟻在地面預築小丘狀羽化孔(分群孔),下連闊而扁的孔道(侯飛室),在條件適宜下長翅成蟲群集於候飛室待飛,如遇外界氣候適宜,這些長翅成蟲就突破羽化孔,群飛天空。群飛個體極多,但落地後絕大部分死掉,能進行交配生殖的很少。其中,被螞蟻、蜥蜴、蛙類以及其他小哺乳動物吞食的為數最多。雌、雄有翅成蟲一旦落地,雄蟻即追隨雌蟻,成對爬行,尋覓適當的交配產卵場所,作為新房,開始繁殖新的一代。雌、雄在追逐過程中,雙翅從翅基橫縫(肩縫)處脫落。白蟻產卵初期,卵數不多,孵卵護幼的工作由雌、雄親蟻擔任。初期孵化的幼蟻經過1~2次脫皮,大約至3~4齡時分化出工蟻。從分群到第一工蟻出現,需時約6~7個月(指散白蟻)。兵蟻出現較晚。初孵幼蟻由親蟻哺以製成的食物。工蟻出現後,哺育後代工作逐步轉由工蟻擔任。蟻后由於卵巢發育,體軀逐步肥大,產生的卵數日漸增多。在較高等的白蟻中,蟻后生產的卵數能達數百萬粒。有一種土白蟻的蟻后,在24小時內能產4000粒卵。蟻后的壽命長的可達15~50年。非生殖品級的壽命約2~4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