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橋村(山東省廣饒縣花官鄉草橋村)

草橋村(山東省廣饒縣花官鄉草橋村)

草橋村是山東省廣饒縣花官鄉下轄村,位於廣饒縣城北10.5公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橋村
  • 地址:廣饒縣城北10.5公里處
  • 人口:2812人
  • 耕地面積:278公頃
簡介,由來傳說,遺址,特產,

簡介

花官鄉草橋村位於廣饒縣城北10.5公里處,辛河公路西側,古濟水(小清河故道)從村中穿過。全村2812人,耕地面積278公頃。1945年8月,草橋村分為草南、草北兩個行政村。

由來傳說

該村歷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草橋遺址為春秋故城址,西漢為千乘郡治,三國時期為樂安郡千乘縣城址。南北朝屬樂安郡治。隋唐屬千乘縣城址。草橋村地處水陸交通要塞,是古代樂安北部名鎮。草橋的古樹、古店、古橋和有關村名的古老傳說都帶有許多神秘色彩。
很久以前,楊、戴兩結義兄弟攜妻子來到草橋一帶。時此地正處古濟水兩岸,方圓百里不見村莊,一馬平川,土質肥沃,就在此地安家,開荒種地,男耕女織。後雙方結為兒女親家,日子越過越紅火。為子孫來往方便,他們砍樹為樁,割草敷面,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草木橋。草橋上行人不斷,後成為交通要道,商賈雲集,集市興起。
某日來了個騎馬者,在橋頭碰上兩位聊天的老者。來人問:“老伯,請問貴莊可是草橋?”連問幾聲,老者先是疑惑不答,隨後便異口同聲地答道:“這村還沒有正經名字呢。”一聽不是草橋,騎馬人很是失望。原來三天前這裡曾發生過一件事。來者姓孫,曾在陝西為官,現已卸任還鄉。三日前路經此地正值夜深人靜。他騎著在村里轉多圈,就是出不了村。一氣之下給馬一響鞭,馬便瘋了似的朝村西奔去,連人帶馬跌入泥水中,他爬起來定睛一看,四周白茫茫一片水。正著急時,見前面有兩人正朝這邊走來。孫姓官員連忙呼救。兩個來人幫忙把馬扶了起來,又把馬牽到村邊高地上。官員要取出銀子酬謝,不料二人哈哈大笑說:“我們正是要這個的,這東西歸我們了。”原來遇上兩個劫賊。正在危急之時,忽聽耳邊炸雷般一聲怒吼,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出現在面前。一掌落在一高個子劫匪臉上,劫匪應聲倒下,另一個見事不妙,拔腿就跑。老人把官員領到莊南草屋前,指明了出村的道路。臨行前,告訴官員:“俺姓姜,家就在這草橋莊。”
聽完故事,兩位老人便把官員帶到村中小廟。官員見廟中神像,跟搭救自己的人一模一樣。便決定在這裡重修廟宇,再塑金身。此後就按姜太公所賜莊名,“草橋”一名沿用至今。

遺址

朝宗橋:
《樂安縣誌》和《續修廣饒縣誌》稱:“朝宗橋地處城北草橋鎮,跨濟水上,舊系草橋,故以名鎮。明成化間知縣沈清重建,易以石,更名朝宗。崇禎六年,邑人李中行重修。”草橋鎮明清時期為樂安(今廣饒縣)名鎮,通往京城的官道從鎮內穿過,鎮內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為水陸交匯處。朝宗橋為文人墨客及當地百姓遊覽賞月之處,明清時期“朝宗月色”被列為“樂安八景”之一。朝宗橋明清兩代多次重修,1937年被洪水沖跨,1944年曾被拆毀。1946年,人民政府協助當地百姓按原形重修,岳六村王懷珍先生書寫“公共建築”“恢復交通”,刻石立於橋東、西兩側橋孔之上。朝宗橋現為廣饒縣內唯一古橋樑,為研究魯北橋樑、古驛道和漕運史提供了重要佐證。
元代古槐:
走進草橋村,在朝宗橋北端,有一棵元代古槐,時至今日仍枝繁葉茂,儘管幾抱粗的樹幹,皺裂成洞,可絲毫不影響它的華茂之勢。草橋村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先有七棵槐,後有草橋街。”這株700年前的古槐就是七棵中倖存的一棵。
蟠龍虬棗:
宗橋西南有一株更為奇特的棗樹。據村民口傳,這棵棗樹叫蟠龍虬棗,是明朝年間酒房楊掌柜用花盆從北京弄來的,樹身、枝條皆彎彎曲曲,有的枝條呈圓形,葉片長卵形,四周翹起,內里下凹,呈勺狀,果實上細下粗,中部環凹,味道甘美,至今枝葉茂盛年年結果,可就是既不能育種又不能根生,500多年沒一人培育出第二株。

特產

草橋村還有傳統名吃“四喜丸子”。
相傳,明成化年間,朝宗橋北端有一家門面朝西的迎順店,生意特別興隆。一天傍晚,北京的一位要員路過此地,夜宿迎順店,吩咐地保奉獻當地名吃,掌柜便讓廚師做了“四紅”“四喜”等名菜。“四紅”即紅燒豬肉、紅燒鯉魚、紅燒雞和紅燒免肉。“四喜”即“四喜丸子”,寓“春夏秋冬,四季發財”之意。這位官員品嘗“四喜丸子”後,讚不絕口。經他引薦,草橋“四喜丸子”進京後遂成國宴名菜。“四喜丸子”始於明朝中期,盛於清朝。近代該村名廚楊月東擅長做“四喜丸子”。之後楊左清、代士文等廚師繼承此藝,“四喜丸子”在草橋得以流傳,成為魯北名吃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