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立枯病,引起典型的幼苗立枯症狀,並使2-4月齡植株的根變為褐色並乾腐。在25-30℃下,病害發生非常迅速,並在病株上產生褐色的、形狀不規則的菌核。
症狀,病原特徵,寄主範圍,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症狀
引起典型的幼苗立枯症狀,並使2-4月齡植株的根變為褐色並乾腐。在25-30℃下,病害發生非常迅速,並在病株上產生褐色的、形狀不規則的菌核。
病原特徵
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有性階段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
寄主範圍
此菌寄生性不強,但寄主很廣,不僅對多種豆科牧草和經濟植物有致病力,對禾本科及其他科的植物也有致病力。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或病株殘體記憶體活越冬。絲核菌是土壤習居菌,當沒有寄主存在時,能以腐生狀態在土壤中存活。菌核發芽產生菌絲,在寄主表面形成一個侵染墊,通過菌絲釘直接侵入植物,菌絲在寄主細胞內和細胞間生長蔓延,產生果膠溶解酶分解寄主組織。通常病菌通過生出側根時造成的自然傷口侵入主根。根潰瘍只發生在高溫的土壤里。土壤含水量在70%-80%時易發病,在有灌溉條件的沙漠地區,此菌主要使植株發生根潰瘍症狀。在降雨多、空氣濕度大而又炎熱的氣候,主要發生莖枯和葉枯症狀。立枯絲核菌寄主範圍極廣,侵染許多科植物,但有生理分化現象。各生理小種有不同的寄主範圍,此菌能嚴重為害各種苜蓿、三葉草、羽扇豆、沙打旺、紅豆草、草木犀等豆科牧草。
分布與危害
美國、加拿大等國都報導過立枯絲核菌侵害白花草木樨、黃花草木樨、草木樨等,引起典型的幼苗立枯症狀,並使2-4月齡植株的根變為褐色並乾腐。在25-30℃下,病害發生非常迅速,並在病株上產生褐色的、形狀不規則的菌核。人工接種時,能使90%-100%的幼苗死亡,成株死亡率為50%-85%。此病使普通黃花和白花品種的草木樨減產47.7%和32.5%。
防治方法
①75%百菌清500-600倍液;②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500倍液;③40%立枯靈水劑灌地,以滲入土層4-6厘米為度;④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⑤70%敵克松可溶性粉700-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