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王作富學術人生自敘與側記》是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但未麗。
基本介紹
- 作者:但未麗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頁數:338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301235393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名人推薦,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本書為王作富教授教學生涯60年的口述回憶和陳興良、張軍等學生的紀念、回憶文章的合集。 王作富教授作為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從1978年起參加我國刑法典起草工作,1988年擔任刑法總則修改組組長。自1990年來,多次應全國人大法工委邀請參加系列單行刑法草案及專門問題研討,應國家最高司法機關之邀參加司法解釋創製中的研究工作。王作富教授從教60年來,撰寫個人學術專著、編著或參編的專業書籍達6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個人著述近400萬字,學術成果斐然,國內法學教育界、實務界親炙其教誨而卓然有成績者眾多,受其著作惠澤者不可計數。 本書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史料價值,文章可讀性較強,在刑法學術和實務界應有一定的影響力。
圖書目錄
教授心語:驀然回首人生路
青山依舊
王作富教授自述
教學印象:一座只能仰望的高山
山色不言語
王作富教授學術印象
生命之大美
記王作富教授的刑法人生
弟子心語:記得來時清靜路
老師的學術品格及對我的影響
恩師所惠,如海不竭
記我的碩士導師王作富教授
治學勤勉嚴謹為人謙和寬厚
我心目中的王作富老師
難以忘懷的成長記憶
王老師指導我們刑法研究生班的點點滴滴
指引我人生成長的楷模
師者本色高山仰止
潤物細無聲
從師於王作富老師的日子
師恩大愛引領人生
我的嚴師、慈父與益友——王作富教授
談談王作富教授的“三字經”
細微之處見精神
憶隨王作富先生學習中的點滴瑣事
二十年前,跟隨王作富教授讀博的日子
關於恩師的一些絮語
影響我一生的人
真善無疆,大愛永存
回憶我的博士導師
老爺子二三事
教書育人恆為師範
記我印象中的導師王作富教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追隨先生從人大到世紀城的日子
心似花開競自香
小記博士導師王作富教授
仁肩擔法義妙手著華章
憶與恩師交往的點點滴滴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恩師王作富先生印象記
後記
作者簡介
但未麗,王作富教授2004級博士生、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陳興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軍:中紀委副書記,北京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胡云騰:最高法院研究室主任。
名人推薦
老師對我們十分關心,經常到宿舍來檢查我們的學習,也過問我們的生活。我們為完成作業、論文,包括學年論文,也經常到老師位於人大靜園的家裡去打擾。每次不約而至,他總是在伏案看書、寫東西。那時老師五十幾歲,正是年富力強。三十年後來看,我們現在去找如今五十來歲的有些老師,如果不事先聯繫,恐怕很難在家裡找到人。我們這一代幸運的學生,隨時都可以在老師家裡向正在寫作或專注讀書的老師請教。我們敬愛的王作富老師,就像一個老老實實、心無旁騖的農民,你從不用擔心找不到他,因為他不是在地里耕鋤,就是在家裡忙活。那一輩的老先生大抵總是成天在家裡安靜地讀書、思考、寫作。在當今這個喧譁躁動的世界,純潔簡樸、默默耕耘真的因為難能,才尤為可貴。
——張軍
序言
恩師王作富教授年事漸高,今年已八十五歲。王門弟子,大約從十多年前開始,每逢12月26日王作富教授生日,都會歡聚一堂,為王作富教授祝壽,這也是同學見面交流的一個機會。記得2011年12月26日聚會時,我提議為王作富教授八十五壽辰編一本紀念性的小書。這個提議得到了各位王門弟子的一致贊同與回響,而具體的編寫工作落實到了小師妹但未麗的頭上。我也參與了一些策劃工作,但主要工作還是由但未麗承擔的。例如王作富教授的口授自傳,就是但未麗記錄並整理的。各位王門弟子的回憶文章,也是但未麗聯繫催促才形成目前的規模,有些文章也是但未麗記錄完成的。可以說,但未麗為本書的編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本書名為《草木有本心——王作富學術人生自述與側記》,收集了以王作富教授為主角的回憶性質的文字。王作富教授是我國著名刑法學家,過去我們所熟知的王作富教授主要是著作里的“他”,以及日常接觸到的嚴師慈父,但是對於他的成長經歷與生活際遇並沒有認識。通過王作富教授的口授自傳,我們得以了解他的身世:他經歷了社會動盪和政治運動,也經歷了我國法制被毀棄並在此基礎上恢復重建的整個過程。可以說,王作富教授是我國法治發展的歷史見證人,其一生的榮辱毀譽都與此息息相關。幸運的是,他一直都留在法律教學的崗位上,而沒有像其他同事一樣被流放,脫離教學崗位。因此,當我國法制建設重新啟動的時候,王作富教授得以在講台上教書育人,使幾乎已經成為絕學的刑法學得以延續並薪傳至我們這一代學人。我們見到王作富教授的時候,他已經年過五十,而其主要科研成果也是在五十歲以後才完成的。在王作富教授學術的鼎盛時期,我們作為學生有幸師從於他,這也真是一種緣分。我們從他那裡學到的不僅是道德文章,還有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對法治理想的嚮往。
本書收錄了部分王門弟子的回憶文章。王作富教授執教六十載,受過其教導的學生不計其數。這些學生當然會以不同的方式回憶與他的交往,感懷他的言傳身教。本書作者主要是在法學教育恢復重建以後,從1981級開始,王作富教授所指導的部分碩士生與博士生。他們是王作富教授的親炙弟子,在他身邊學習過,受過他多年教誨。這些弟子大多在司法機關工作,也有部分在教學崗位上,有些還擔任了重要的領導工作,但他們永遠都是王門弟子,永遠都是我們的師兄(姐)師弟(妹)。在繁忙工作之餘,他們撰寫了回憶王作富教授的文章,文字情深意切,令人感動。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學出版社蔣浩副總編的大力支持,陳藹婧編輯為本書的出版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此深表謝意。
謹識於北京海淀錦秋知春寓所
2013年9月1日
後記
作為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作富教授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參與翻譯《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等刑法學著述,為從零開始的新中國刑法學介紹蘇聯刑法理論。1982年,先生主持編寫了我國1979年《刑法》公布後的第一本-教材《刑法各論》,該書乃建國以來最V-用我國自己的刑法理論論述刑法個罪的重要著作,後於1988年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1988年,先生厚積薄發之五十三萬字的個人專著《中國刑法研究》出版,三年後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二等獎。1989年,他撰寫的《刑法分則要義》出版,該書被選為全國電大學員的基本教材,更被奉為“考研寶典”。1993年,先生主編的《經濟活動中罪與非罪的界限》被評為當年最暢銷的十大經濟類讀物,一時洛陽紙貴,再版好幾次仍供不應求。2000年,他主持編寫的21世紀法學教材《刑法》面世,兩年後獲教育部“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11年已出至第五版。2001年,先生主編的一百七十六萬字的《刑法分則實務研究》出版,至2013年該書也已出到第五版。六-十年來,先生撰寫的個人學術專著、編著或參編的專業書籍達六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個人著述近四百萬字。
實務方面,自1978年起,先生開始參加我國刑法典的起草工作,1988年擔任刑法總則修改組組長。自1990年來,先生多次應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邀請參加系列單行刑法草案及專門問題的研討,多次應國家最高司法機關之邀參加司法解釋創製中的研究工作。
作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法學家,先生經歷、見證和身體力行地參與、促進了我國的法治進程。在陳興良、張軍、童建明、胡云騰等師兄提議下,我們決定以先生為主述人物,趁他尚耳聰目明,抓緊時間寫一部口述史。這項光榮任務並交由我來完成。
但沒料到的是,當2012年開春,我擬出策劃方案,去徵求先生意見,並打算跟他商量有關訪談事宜時,他卻堅決不同意“為自己樹碑立傳”,還說師母也很反對。眼看完不成任務,我很著急,只得反覆做先生的工作,重申我們的本意從來不是為某個人歌功頌德,因為是否歌頌某個人並不重要,大家只是希望以先生為敘述對象,給後人留下點兒關於新中國第一代法學家的個人成長、關於刑法學發展和法學教育的歷史資料。這確實也是我們的初衷。好說歹說,先生終於勉強同意接受我的方案。
對先生的訪談,從去年春天開始,一共進行了五次。每次都是我到先生家,兩杯清茶,師徒相對而坐,先生一邊回憶.一邊講述,我做筆記,同時進行錄音,偶爾插話提問。先生思路清晰,語速不急不緩,敘述平和、真實、簡潔,幾乎沒口水話和多餘廢話。因此,整理筆記和錄音的後期工作,並不太費事。
在傾聽和整理的同時,我自己也仿佛經歷了一次別樣的人生。先生所出身的封建大家庭,他那晚飯後愛好對著一溜子女訓話的並不識字的嚴格父親,不愛出門卻樂善好施、同樣不識字的慈愛母親,以及教過先生的三位私塾老先生,都很有特點,又都帶著深刻的時代烙印。現在,即便在先生和師母這一輩人中,恐怕也只有極少數人還擁有這樣的記憶。聽先生講述,想像小時候的他搖頭晃腦望著天,唱歌一般背誦《論語》《大學》《孟子》等聖賢書的樣子,以及他剛從私塾轉到西式學堂,因與同學興奮打鬧被班長偷偷寫小紙條告狀,然後被老師用戒尺狠狠打手心板還不明就裡的樣子,又是那么可愛和充滿童趣,令人忍俊不禁。當先生談到年少的自己,其實很少享受到與父母的親昵談話和親密舉動時,我才又切身感受到那個遙遠、熱鬧、有序的大家庭中一個小男孩的些許落寞。
在先生的敘述中,那個嚮往花園洋房的小小少年的工程師夢想,寒窗苦讀若干年後適逢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那場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的高考,以及剛在原中國政法大學三部學習半年,很快轉入合併後的中國人民大學,而上本科不到兩年就開始讀研究生,然後未及畢業就參加5-作,並在蘇聯專家指導下一邊學--習一邊教書的奇特經歷,都讓我好奇、羨慕,同時也不由得感嘆命運無常,並不得不佩服先生在如此少不更事的年紀,在一個翻江倒海、新舊過渡、變動無期的時代,竟能穩穩地握住自己的命運韁繩。
先生的人生確實如他所說,平穩,沒有大的起伏。但實際上.任何人的人生之路都不可能一5平川,尤其要將社會環境的風起雲湧化為個人處境的風平浪靜,不僅需要逢凶化吉的智慧,更需要足夠的自知、自律與內心的寧靜與清醒。
先生剛在人大任教時,一家三口租住西直門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家裡煮飯、燒開水用的是隨著雨天晴天而搬進搬出的小煤球爐。這個小爐子,既象徵著新中國風雨飄搖、家薄業弱的不易,其實也是先生本人質樸堅韌性格的寫照。先生1952年開始上講台教課,1956年當上講師,由於連年連番的政治運動及人大停辦等原因,之後時隔二十四年,直到1980年才評上副教授。如此漫長的職稱晉升過程,恐怕現在再也沒有了。即便在喊打喊殺、文攻武衛的“文革”時期,先生與師母也還能因陋就簡地進行農田“幽會”。不過這樣的日子也沒持續多久,先生便與大批同事奉命奔赴江西省餘江縣某公社幹校,這一去就是兩年多。先生在那個偏僻之地安居樂業,並先後愉快地兼任事務長、會計、出納、採購員多職,直到最後一批回京。現在看來,這些經歷對於一位謙謙君子多少有些勉為其難,但先生似乎總能從中發現意義,並將這些不同尋常的時光過得簡單、知足、平靜。
談到過去的事情,尤其是談到自己的治學之路,先生總是謙虛地認為自己不夠努力,總說自己“平淡”“先天不足”“學問還不夠好”,言語之中既有對歲月流逝的無奈,也有對過去人生的遺憾。我理解這種無奈與遺憾,這是任何步入晚年的人都會有的心情。因為對每個人來說,不可能每一件事、每一階段都那么完美,也不可能從來不浪費一天時間,更不可能每一小時、每一分鐘都在鑽研、都在進步。先生的人生,應該說,已經很勤奮、很卓越,也很完滿了,他完全可以在驀然回首時自豪微笑。
關於先生的科研、教學與育人,除他極為謙虛的自述外,先生的弟子們也從各自視角給出了自己的解讀,我們期待以此勾勒出一位有時代特點的優秀法學家,在新舊中國交替時的成長際遇、學術經歷、學術風格和育人理念的整體面貌。其中,陳興良師兄的《山色不言語:王作富教授學術印象》是資料最全、考證最詳細的一篇,具有不可多得的學術價值與史料價值。我的《生命之大美》乃2008年年底為慶祝高銘喧、王作富教授聯袂執教五十五周年而作,當時原稿經先生反覆看過三遍,今年又據相關信息進行了更新,此次也一併奉上。此外,在我的要求下,先生還提供了好些有價值的老照片,我臨赴美前,特地趕到先生家中選拍,這些照片大部分用在《青山依舊》《山色不言語》和《生命之大美》等篇章中。
考慮到先生門下好些弟子在實務部門工作且公務繁忙,我去年利用暑假,對百忙中的張軍師兄、青鋒師兄、張智輝師兄、胡云騰師兄、薛淑蘭師姐和韓耀元師兄進行了面對面訪談,然後根據錄音整理出初稿,經各師兄師姐自己斟酌、補充、進一步修改後定稿。童建明師兄、孫力師兄、孫國祥師兄、阮方民師兄、周欣師姐、桑紅華師姐等其餘十幾位師兄師姐和曾明生師弟等,則在繁忙工作中擠時間親自撰寫了文情並茂的稿件。感謝上述所有同門對這本書傾注的時間、激情和關心,感謝他們每個人提供的不可取代的親身經歷,以及客觀真實的珍貴文字、資料和圖片,從不同角度和多個側面,讓我們共同的恩師王作富教授的形象更加立體和豐富。還有些同門如張曉明師兄、王新清師兄、王仲興師兄、劉志遠師兄等由於時間原因未能及時提交稿件,在此也一併對他們表示謝意。
從2013年1月起,我有幸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美訪學一年,因此除了力所能及的前期策劃、訪談組稿和寫作工作外,聯繫出版事宜主要由陳興良師兄接手負責。在本書編輯出版過程中,關於封面、版式、照片使用、字型等諸多細節,興良師兄和我以電話、簡訊和多封電子郵件,與出版社具體負責編輯的同志來回磋商調整多次。在此衷心感謝興良師兄百忙之中為這本書所作的努力,同時也請允許我代表先生和所有同門,向北京大學出版社及該社的蔣浩先生和編輯陳藹婧致以真摯謝忱。
此時此刻,當我氣定神閒地坐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M.street三層的臥室窗邊,寫下上述文字時,窗外微風輕送,陽光明媚,車來車往。一曲《北京愛情故事》的插曲《滴答》,一遍又一遍,悠悠揚揚深情款款地縈繞在耳邊……初秋的華盛頓有些涼了,但樹葉兒卻依然綠得發亮。於是,在這樣一個美好下午,在安靜的百葉窗下,我又想起在京時,與先生和師母每一次相聚的溫馨與開心,想起每次去先生家,跟親切瘦弱的師母擁抱及幸福地被她誇成一朵花的情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人生,有此恩師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