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書流派
- 類別:書體
- 發源時期:漢朝
- 發展: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
- 代表人物:張芝,張旭,懷素,林散之
- 相關記載:《說文解字》
草書的發展,早期草書,章草,今草,草書流派代表人物,張芝,張旭,懷素,林散之,孫過庭,草書,
草書的發展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早期草書
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今草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
草書流派代表人物
張芝
後漢張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時人尊稱自為"張有道"。好書法,最擅章草。張芝曾臨池學書,池水為黑,家中衣帛書而後練,於此可見其功力之深 。被後人稱讚 “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尊為“草聖”。 張芝在書壇上,一直享有極高地位。《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 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張旭、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
書法家故事之——張芝臨池學書
張旭
生於唐上元三年(675),卒於玄宗天寶九年(750),張旭蘇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書。時以李白詩歌,裴 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為人桀驁狂放,精善草書,不治他技,為人豁達,嗜酒,世號“張顛”。明瓚《雲林集》謂張旭草書《春草帖》鋒穎纖悉,可尋其源。而麻紙樺煤,古意溢目,真足為唐人書法之冠。
書法家故事之——張旭判狀得教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非常愛喝酒,經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並呼喊著奔跑,然後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時他還發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後,他反覆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著狀紙來告狀。張旭了解案情後,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么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老人說:“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說:“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張旭請老人拿來作品觀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於是,他反覆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懷素
懷素字藏真,今湖南長沙人。俗姓錢。自幼出家為僧。生於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卒於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為玄奘三藏法師之門人。於經禪之暇,頗好筆翰,尤好草書,自言得草書三昧。於故里零陵,廣種芭蕉,以蕉葉代紙揮毫作書,因名所居曰“綠 天庵”。好飲,酒酣興發,到處揮毫,人稱為醉僧。以草書著名。是繼張旭之後又一位狂草 藝術家。唐呂總《續書評》云:“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宣和書楷》卷十九 謂:“懷素草書,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任何一種書體都有這種草化的結晶,如篆草,章草,今草, 行草,狂草,從狹義而言,是“解散隸法,用以赴急”的結果。
書法家故事之——懷素種芭蕉學書
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和尚的草書寫得很好。他從小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練字,從不氣餒(něi)。懷素少年時家境貧寒,被家人送到寺廟裡當和尚混碗飯吃。可是生性好學的懷素在誦經之外,十分喜愛書法。師兄看懷素如此喜愛書法,便送他一支毛筆。懷素就採摘芭蕉葉當紙,用鐵鍋下面的菸灰和上水當墨汁研習書法。後來,懷素為了用芭蕉葉練字,便在園外大量栽種芭蕉。到了冬天,懷素還找來一塊厚木板做成漆盤,在上面寫了擦,擦了寫,天長日久,竟然將漆盤擦通了。
林散之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生,江浦烏江人,名散之,號三痴生、江上老人、左耳、半殘老人等。林散之穿越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朝代,歷經戰爭、貧困、建設、文革四個時期。踏盡坎坷,幾經生死。詩書畫堅持不懈,幾十載寒窗孤燈,終於“大器晚成”,詩、書、畫三絕。特別是草書,超凡脫俗,深邃雋永,享譽世界,成為“草聖”。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1989年12月6日,在南京病逝,享年92歲。安葬在馬鞍山采石磯,為李白為鄰,“草聖”伴“詩仙”。
書法家故事之――林散之出山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是“史無前例”的中國,工廠停工,報刊關門,書法家都被趕進了牛棚,大街小巷能看到的是除了大字報還是大字報。視書法為全民藝術的日本開始流傳一種言論:中國已經沒有書法,書法的傳統已由中國移到了日本。事實果真如此嗎?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啟功帶病下床,脫帽向林散之草書三躹躬。1973年1月,《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專門出版“中國現代書法特輯”,向日本介紹中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林散之草書《毛澤東詞 清平樂·會昌》的條幅獨占首頁。次頁刊登的三幅作品依次是沈尹默、沙孟海、啟功的。郭沫若的一幅《沁園春·祝賀中日恢復邦交》放在封二,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從此,林散之的名字像驚雷響遍中華,震動日本,隨後又傳到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林散之被譽為“草聖”。
孫過庭
孫過庭(646~691),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名虔禮,以字行。吳郡富陽(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曾任右衛胄參軍、率府錄事參軍。胸懷大志,博雅好古。擅楷書、行書,尤長於草書,取法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
著《書譜》2卷,已佚。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