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曆年(草地藏民節)

藏曆年

草地藏民節一般指本詞條

藏曆年,流行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藏曆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農曆新年大致相同。藏曆年是根據藏曆推算出來的。從藏曆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15天。因為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

2011年5月23日,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申報的藏曆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X-1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曆年
  • 節日時間:藏曆元月一日到十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 節日起源:祭祀
  • 節日活動:製作卡賽、撒亞色等
  • 節日飲食:卡賽、古突等
  • 節日意義: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 遺產編號:X-131
歷史淵源,民俗活動,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相傳大約在公元前,西藏便出現了根據月亮圓缺及星辰轉動來推算四季的“白瑪”老婦歷算法。每當春暖花開之際,人們便聚在雅礱亞桑舉行慶祝新春的“亞桑節”,根據記載當時藏王布德恭嘉也會到附近神山轉悠,這種活動逐漸形成了一種定期的慶祝活動,成為藏曆年之始。到了13世紀,在薩迦王朝統治年代,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意為國王新年,從此藏曆年正式成為了西藏重要的傳統節日並延續至今。

民俗活動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兩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麵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徵,在節日裡分外引人注目。
舊年最後一個月的二十九日,人們把灶房打掃乾淨,在門窗上掛上新的帘布,屋裡鋪上新的卡墊,還要在打掃乾淨的灶房正中牆上或在房樑上用乾麵粉撒很多白粉點,叫“亞色”,並畫上“八寶吉祥”圖案。傍晚,各家要吃麵疙瘩“古突”。到了晚上則要舉行“古朵甲”儀式。三十日把糖果等飲食擺在主房的佛龕前作為供品。還要在大門外用白土畫上“卐”符號等圖案,同時還要在灶前供一份“卡賽”等供品,以供奉灶神。初一早晨雞叫頭遍後,主婦們便起床到附近水源處背回第一桶淨水。每家派人到山頂煨桑。與此同時,各家各戶的桑爐里都騰起桑煙。主婦們回到家後把煮好的“觀顛”送給正在熟睡的全家老幼喝,起床後大家一起吃“智土”。之後,全家穿上節日盛裝到“竹素切瑪”前,共同祝賀新年。
初一一大早,“哲噶”會挨家挨戶地闖門祝賀新年。上午,大家帶上哈達等,到附近寺廟朝拜佛像,併到和自家關係比較密切的喇嘛和上師處登門拜年。太陽出來時,每家有兩個人帶上青稞酒和“竹素切瑪”到各村相互拜年。回家時,全家聚在一起吃午餐,喝酒、唱歌、跳舞歡聚一堂;初二,開始外出做客或相互請客;初三,各家都要舉行更新經幡的“脫索”活動,並在附近山頂上煨桑;初四至十五日,一般都是藏人新年的娛樂時間;十五日下午,有一種特別的鍋莊,即“扎西傑”,表示新年結尾。過了下午,每家都會把新年供品卸下來,各自開始準備進入忙碌的工作之中。

文化特徵

藏曆年節各地有所差異,拉薩藏曆年從舊年最後一月中旬,人們便開始準備供過年吃、穿、玩、用的東西。藏曆年是藏族人民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創造的節日,是一年中親朋好友歡聚的最佳時節。它正是冬春之交的農閒期,體現了人們對秋收的喜悅和春耕的信心,同時也表達了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對新春和新年的追求與嚮往。它的內容和形式都充滿濃厚的民族和宗教色彩,是整個西藏文化習俗的一個縮影。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近些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變,西藏已經不再是遠不可及的天邊城市,新事物隨著交通工具湧入了這片土地。藏族人在慶祝藏曆年的時候,開始把更多的新鮮事物融入到節日的慶祝活動之中,例如現在很多藏族人在新年時開始貼對聯和吃餃子,同時,拜年的習慣也發生改變,很多人會利用電話、網路等方式拜年,有的藏族人還全家出去旅遊,到內地過年。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拉薩市民眾藝術館獲得“藏曆年”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7年2月27日,在山西大學附屬中學,全體西藏班學生與漢族師生以具有雪域風情的歌舞慶祝藏曆新年的到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