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圭堂為重慶市黔江區保存得較為完好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地處兩河鎮黎灣對面的阿蓬江畔,與國道319線隔江相望。一座顫悠悠的鐵索橋成為草圭堂進出的通道。草圭堂就坐落在山腰的一個平台上,後面層巒疊嶂,面對巍巍群山,而阿蓬江在草圭堂前彎成一個半圓,環抱著一個小山丘,頗有一種“風水寶地”的氣勢。過鐵索橋後順山而上,步行一公里左右,一個狹長的山間平壩便展現在眼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草圭堂
- 地理位置:重慶市黔江區
- 占地面積:50餘畝
平壩自成單元,阡陌縱橫,田土成片,中有小溪,溪流清澈見底,水藻苔蘚沿溪而生。幾十幢房屋沿平壩兩邊而建,鱗次櫛比,連成兩條線。草圭堂就建在靠山一邊的左側。
草圭堂占地50餘畝,有大小房屋五十餘間,其中地下室八間。整個建築群共三層,五個天井壩,既有衙門氣派,又具土家吊腳樓特色。院壩和院牆全部由數百上千斤重的巨大條石壘成,據稱當時耗費了幾十個工人三年的光陰才打好這些條石。
草圭堂建於300年前,為犁灣李氏家族的宅院。李氏先賢為第一代冉土司時的將軍,宅院旁邊原為第一代冉土司衙門。衙門遷往酉陽後,這裡成為冉土司分衙門,交由李氏執掌。“改土歸流”後,李氏便在衙門旁邊建了現在的草圭堂。
草圭堂通過溪流上的一座風雨廊橋(現存四個橋墩遺址)過河,過河後可以見到數間陰森恐怖的地下室,城牆由巨大的條石砌成,連窗條都是條石豎成。當年地下室是兵丁的住所和糧油倉庫。
過河後拾級而上,穿過一個頗具土家特色的“朝門”,便進入第一個院壩。展現在眼前的是長達50米長的一排房屋,兩邊是廂房。房屋經過無數次的整修,已失去了當年的豪華,但從雕龍畫鳳的磉礅、古色古香的“封火牆”、別具一格的窗格、精心雕制的橫樑以及中間氣派的會客廳,依稀可以透視出當年的繁華。可惜很多石刻在文革中被鑿毀,令人唏噓不己。
穿過第一層房屋後,後面的房屋呈四個四合院(其中一個已被村校新樓所代替),兩個精緻的石刻照壁尚存,有兩幢房屋的房頂基本保存了飛檐翹角的古建築風格,“壽”、“喜”字窗格渾然成越,尤其是左側正房內完整地保存了書有“隴西堂”的神龕,默默地訴說著滄海桑田的變遷。
草圭堂充分展示了明清建築特色。如今因李氏後裔大多已入城定居,部分房屋被當地村校用作教室後對原貌的極端破壞,加之公路從對岸而過,使草圭堂日趨蕭條,多年以來默無聲息地獨處一角。但其飽覽風霜的容顏記錄了冉土司政治中心的遷徙與興衰、文革的洗禮及其主人的沉浮。
草圭堂離阿蓬江神龜峽峽口僅有六公里,並同處在國道319線旁。此外,土司制度是土家族歷史長河中極其重要的一頁,而草圭堂正是這一歷史的重要寫照,因此草圭堂是神龜峽自然美景之外不可多得的人文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