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優822是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皖農種業有限公司以荃9311A為母本、YR0822為父本選育的水稻品種。
該品種屬遲熟秈型三系雜交稻。全生育期為154.9天。2014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試,米質主要指標為:出糙率79.4%,精米率68.5%,整精米率55.5%,堊白粒率12%,堊白度3.0%,粒長6.9毫米,長寬比3.1,膠稠度60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9.9%,鹼消值6.9級,透明度1級,國標2級優質稻穀;食味鑒評85.6分。
基本介紹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種前規劃,及時移栽,科學施肥,病蟲防治,
選育過程
荃優822是安徽省皖農種業有限公司和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荃9311A與恢復系YR0822配組選育的雜交水稻品種。
2016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16016。2017年,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黔審稻2017005。2017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皖審稻2017007。2019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196205。
特徵特性
遲熟秈型三系雜交稻。全生育期為154.9天,與對照中優169相當。株葉型較好,莖稈較粗壯;葉色綠,劍葉短。平均株高102.5厘米,畝有效穗13.8萬。穗長23.8厘米,每穗197.4粒,結實率82.5%,千粒重28.6克。粒型較長,穎尖無色、少量短芒、後期轉色好。2014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試,米質主要指標為:出糙率79.4%,精米率68.5%,整精米率55.5%,堊白粒率12%,堊白度3.0%,粒長6.9毫米,長寬比3.1,膠稠度60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9.9%,鹼消值6.9級,透明度1級,國標2級優質稻穀;食味鑒評85.6分。2014年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4.97,2015年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67。2014年耐冷性鑑定為較弱,2015年耐冷性鑑定為極弱。
產量表現
2014年貴州省區試遲熟組平均畝產614.37千克,比對照(組內平均值)增產3.26%;2015年貴州省區試續試平均畝產591.79千克,比對照中優169減產0.96%。兩年平均畝產603.08千克,比對照增產1.15%。兩年19個試點11增8減,增產點率57.9%。201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7.44千克,比對照F優498增產2.21%,增產點率83.3%。
2014年安徽省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2.5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9.80%(極顯著);2015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71.74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42%(極顯著)。2016年生產試驗畝產633.46千克,較對照品種增產8.19%。
2014~2015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80.8%,整精米率62.5%,堊白粒率11%,堊白度2.2%,直鏈澱粉含量16.1%,膠稠度83毫米,長寬比3.2,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穀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5.80千克,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3.84%。其中:2014年畝產636.26千克,比豐兩優四號增產4.82%;2015年畝產695.34千克,比豐兩優四號增產2.95%。
2017年參加華南感光晚秈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1.47千克,比對照博優998增產0.19%;2018年續試,平均畝產464.16千克,比對照博優998增產4.10%;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2.92千克,比對照博優998增產2.15%;201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8.91千克,比對照博優998增產5.59%。
適種區域
該品種適宜在中國廣東省(粵北稻作區除外)、廣西桂南、海南省、福建省南部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栽培技術
種前規劃
由於荃優822較強的適用性,不同地區的栽種有較大程度的相似性,地區適宜廣度較大,種植之前需對種植條件與時間做出模擬預估,相關參數需要大量實踐積累、篩選,所得出的確切標準需要一再進行驗證、更新,並以此為基準進行種前評估體系,將所有範疇納入考慮範圍。
種植環境需要各方面的協調統一支持,例如福清在政策支持下,政府牽頭開闢的三華農場等,無論在自然條件還是後續經濟配合都有極成熟的協作模式,自然環境基本可限定為陽光充足、通透等。在當代科技發展的條件下,越來越多的自然條件可以以技術手段得到人為模擬、滿足,這也極大拓展了種植環境的選擇範疇。除種植環境之外,時間範疇的選擇節點也非常重要,一般為五月前中期開始播種,如有條件則進一步對風向做出考慮,儘量選擇背風向,福清氣候在這一時期也較為合適。
及時移栽
植株秧齡控制在25天到30天之間,一般上限不再超過五個點,栽插方式採取寬行窄株的方式,改善行距,通過大量實踐證明17~28厘米或13~31厘米左右較為合適,移栽的確切迅速及基本苗的妥善處理,將進一步提高產出。
機械插秧標準是早、密、淺、正、直、滿、勻、扶、補。列舉時可能涉及到後文內容,在此粗略概括為:
- 早:適時搶早。
- 密:密植處理,嚴格遵從積累的參數經驗,進行標準化、專業化操作。
- 淺:深度範圍需要與當地具體栽種環境進行同一規範。
- 正:次一條位泛用性特徵,即插苗後稻株姿態端正,可有效規避一定程度上的後續不良影響。
- 直:同上,泛用性植株姿態規範。
- 滿: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規範條件下,合理進行稻種分配種植,在不違反上述幾條的基礎上對生產面積做到最大效率的利用。
- 勻:栽種均衡統一,便於後續系統化處理,也便於生長。
- 扶:插後及時上護苗水,促進秧苗早返青、早分櫱。
- 補:同步補苗,空間和時間維度儘量前後達到認為調整統一。
科學施肥
對很多底層生產者來說,施肥過程依賴於過往經驗,但受限制較大,主要原因在於其經驗的無系統化和記憶固化,對於超出經驗範疇的情況處理能力不足,同時生產過程較為原始,在稻種、肥料較為普遍的當代依舊使用較為原始的處理方式,這無疑讓使用過程的科學性大打折扣。對於施肥過程,在前人經驗和系統科學指導的基礎上,主要需注意綜合性思想下的統籌過程,即提高肥效、用對方法、因地制宜,以此達到最適合的效果。
在選擇方面,因地而擇,因地而變,沙土這類土壤宜多施有機肥,如土雜肥,秸稈還田,或種綠肥適時翻壓培肥地力,逐步改善土壤性狀。黏土施用有機肥必須充分漚制腐熟,追施化肥應適當提早,並宜“多吃少餐”,適當減少施肥次數,後期忌過量多施氮肥,以防作物貪青遲熟。此外,還應勤中耕鬆土,提高土壤通氣性。
就中國而言,自1949年至2020年平均畝產增加的300千克中,單純化肥因素約占30%(±10%),單純良種因素約占20%(±10%),單純水利因素約占10%(±5%),單純其它因素(包括高廂壟作免耕輪作預留行間套作肥水管理在內的耕作制度改革,和農藥、農膜、農機等)10%(±5%),多因素綜合作用(包括化肥、良種、水利、農膜、農機、農藥、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改革等)因素約占30%(±10%)。因此,整體環節對於施肥要求至關重要。
生物矽肥大範圍用在櫱肥上,5千克/畝與第一次櫱肥一起施用較為科學。因此,當水稻中的元素含量不足時,就需要對土壤進行一定的分析、研究,對其進行合理的施肥,才可以使得其有著良好的生長周期。以鉀肥為例,事宜的施肥時期可是效用事半功倍,不同稻種時期也有要求:
- 分櫱期:鉀肥能促進水稻蓄積更多的水分,並在各個維度提高品種的抗性。
- 幼穗分化期:水稻進入幼穗分化後,就是進入吸肥的第2個高峰期,此時可以合理的施鉀肥。
- 孕穗期:孕穗期施鉀肥,可以提高結子率,並抗倒伏,同時可以減少病蟲災害。多重協作下,基本可以達到最佳的施肥利用效率。
病蟲防治
病蟲防治是提高產出目的的關鍵一環,由於推行種植面積廣,檢查範圍較大,極易發生短時間內的大面積疾患,造成大規模減產甚至更嚴重的後果。討論防治範疇,第一則是制定詳細的檢測體系,從負責人到相關科技技術必須進行整體查驗確認其實用性。建立預測體系,對於氣候和周遭環境作出分析,以之為基礎,提前採取預防措施。
如需更進一步,則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上必須進行全盤建設,提高各環節之間的連結效率,需要進行人為建立防禦體系,相應不同病蟲的應對措施必須與現狀產生反應系統,科學化防治的根本在於系統化、迅速、高效化,不同對應手段在中國歷經大規模實踐數量積累,並無明顯缺漏,將應對措施建立與發生情況之間的關係與科學體系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