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宋

荀宋,作家合稱,即戰國時代與賦有關係的兩個楚國辭賦作家——荀子、宋玉。辭與賦,都是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最先出現的。

基本介紹

  • 本名:荀宋
  • 別稱:荀子、宋玉
  • 所處時代:戰國時代
  • 出生時間:前313
地位,人物介紹,

地位

荀宋,作家合稱,即戰國時代與賦有關係的兩個楚國辭賦作家——荀子、宋玉。辭與賦,都是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最先出現的。辭,即楚辭,漢代人用以稱呼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作家的創作。賦,作為文體,初步形成於戰國,而大盛於漢代,故有漢賦的專稱。荀宋時代。宋玉,作為屈原的後繼者,把屈宋並稱,代表著楚辭的繁榮時代。賦的形成和發展,也正是在這個時代,荀子、宋玉,嘗試用賦體進行寫作,漸趨完善,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兩次把荀子、宋玉並提論述,荀宋並稱,構成了文學史上與楚辭繁榮相重疊的另一個時代——賦的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荀宋”是賦體的開拓者。
荀宋文史地位。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提及了屈原、荀子和宋玉。屈原有辭無賦,荀子有賦無辭,而宋玉則是二體兼長的作家。據《漢書·藝文志》,宋玉有作品十六篇,其中《九辯》一篇,是楚辭體的作品,而其餘傳為他的作品,都是賦。《史記·屈賈列傳》中說:“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人物介紹

荀子: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當的貢獻。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注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啟雄。 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荀子博學深思,其思想學說以儒家為本,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
1、天道觀: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
2、認識論: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
3、人性論:在人性論方面,荀子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的觀點。
4、禮論:“禮”的思想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觀念。
5、教育觀:荀子重視教育和學習的功能。
宋玉:又名子淵,湖北宜城人(也有稱歸州人的)。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生於屈原之後,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宋玉的作品,最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現今相傳為他所作的,《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 5篇,見於蕭統《文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 6篇,見於章樵《古文苑》;《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 3篇,見於明代劉節《廣文選》。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可信而無異議的只有《九辯》一篇。《招魂》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是屈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篇。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宋並稱,可見宋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