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喝茶,是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也是一種雅致的生活藝術。華人喜歡喝茶,英國人每天喝好幾次茶,日本人更將品茶提升到一種藝術的境界。其實,隨著華人的播遷和文化傳播,喝茶的文化已經傳布到全世界。許玉蓮老師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漳州等地傳授茶道,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茶鐸八音》為茶文化發展的觀念與思想提供了許多正確的方向,如第一音(篇)的茶道觀念,許玉蓮要茶道老師們親自泡茶、奉茶,不要只是叫學生或員工代勞。第二音的茶文化復興,許玉蓮提出了新茶文化區不要只是沿用先民帶來的方式,要從現在生活的時空中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茶文化。第三音的泡茶,許老師直接指出許多所謂的風格差異實際上是做法的錯誤。第四音的品茶,許老師踏出了茶湯市場的第一步,親自將泡茶與茶湯有償地賣給消費者。第五音的器物,許老師認真地做實驗,將各種茶具材質與茶湯的關係告訴我們。第六音的茶會,許老師親自到各國家、各族群舉辦各類型的茶會,利用茶會傳授茶道,了解他們在茶文化上的誤區並給予調整補充。第七音的推廣,作者提醒我們要賣茶給買者喝,不要只是賣茶給買者投資。第八音的品茗館,作者直接提出品茗館要以個人工作室的方式經營,不要落入罐頭式生產的行列,否則很快就會喪失它的生命力。每一音都敲得很準很重。茶文化的八音就有如聲界的八音,帶出了音樂的秩序與創作。

基本介紹

  • 書名: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 類型:烹飪美食與酒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807263, 7515807261
  • 作者:許玉蓮
  •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 頁數:341頁
  • 開本:16
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許玉蓮,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分校宿舍村、吉隆坡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學校茶藝顧問。中國《海峽茶道》《問道·中國茶》,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專欄作者。文字清新優美,茶學造詣深厚,多年來四處舉辦茶會與茶學講座,頗受歡迎。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張錦忠這樣描述阿許(許玉蓮):上一個世紀七十年代中葉,八打靈再也二一七路臨接鄧普勒路的地段,為姚拓與他那群南來文人夥伴的友聯文化機構所在,也是許多人的“學報時代”記憶所系之處。學報社棲身二一七路十號裡頭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可容五六張辦公桌。從一九七六年底到一九八一年初,我在那裡編編寫寫,度過了四年多的文青歲月,也在那裡認識了許多學報的讀者、作者,其中一位就是許玉蓮,我們那時都叫她“阿許”。
初識阿許時她是學報讀者,年輕,剛中學畢業的樣子。現在很難想像,在那個沒有電郵的時代,讀者,尤其是年輕的小讀者,是如何每周或每雙周讀完雜誌後熱情地給編者寫信訴說心情,或路過都門時到二一七路十號學報社小坐半日,跟我們一塊在早慧媽媽張羅的食堂喝杯熱乎乎的奶茶,或在工廠門口路邊相思樹(還是青龍木?)下吃一碟流動攤販的豬腸粉。阿許就是這樣的一位學報讀者。阿許的寫作才華可能是我的編輯夥伴黃學海發掘的。有一陣子她跟韻兒應學海之邀在學報寫專欄《許韻航》。兩人文筆辛辣犀利,頗有亦舒風格,比亦舒多些憤怒。
一九八三年七月,莊若到學報社當小編輯,阿許的專欄猶在,顯然叫好也叫座,否則不會那么持久。一九八五年夏我大學畢業返馬,二一七路十號還是友聯文化機構,路邊的相思樹(還是青龍木?)依然林立,但學報早已停刊。阿許到紐約。後從紐約返馬後,先是在怡保紫藤展開她的茶人生涯,後來到吉隆坡紫藤擔任茶道老師,近十來年更執掌紫藤的茶藝學習中心主任講師等職,推廣茶藝不遺餘力,茶藝功夫已有如老茶般芬甘厚醇。是的,時過滄桑,學報時代那杯茶涼了。可是人生茶館並不是只有一杯茶,或只有六安茶。人走茶涼之後,想喝茶,等爐上的水燒開了,就再沏一壺茶吧。沒有六安瓜片,沏一壺白毫烏龍又何妨?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從基礎入手,教給我們如何挑選、沖泡茶葉,一掃初學者的困惑以及很多謬傳。茶文化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它有自己的門道與說法,讀者不再雲裡霧裡,眼睛看到,手就能做到。
——信息時報

名人推薦

那個時代,那杯茶

張愛玲的《半生緣》有一回寫到世鈞曼楨熱吻之際,爐上的水燒開了,曼楨於是起身沏茶去。二〇〇九年秋,我讀到許玉蓮一九九八年的舊文《人走茶涼》,說如果那天曼楨沒去沏茶,也許世鈞就不會走出她的世界。小說里的水會燒開,茶會涼,寫的是時移事易。茶水既是指涉真實世界的道具,也是象徵符號。許玉蓮寫道:“喜歡過的人,喜歡過的玫瑰紫的唇,都被時間拋在背後,他日縱然再相遇,也只不過是杯冷了酸了的茶。”說得真好。借用張愛玲的說法,就是“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人走茶涼》也在許玉蓮的“有人部落”《喝茶慢》貼出。不久,莊若留言,傷姚拓之逝。許玉蓮回應道:“這是學報時代真正的落幕。想起在二一七路吃飯堂,那時的陽光與風,簡直可以用湮遠來形容。”莊若說:“還是難過。可能不關姚先生的事。只有學報人才明白。”
上一個世紀七十年代中葉,八打靈再也二一七路臨接鄧普勒路的地段,為姚拓與他那群南來文人夥伴的友聯文化機構所在,也是許多人的“學報時代”記憶所系之處。學報社棲身二一七路十號裡頭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可容五六張辦公桌。從一九七六年底到一九八一年初,我在那裡編編寫寫,度過了四年多的文青歲月,也在那裡認識了許多學報的讀者、作者,其中一位就是許玉蓮,我們那時都叫她“阿許”。
初識阿許時她是學報讀者,年輕,剛中學畢業的樣子。現在很難想像,在那個沒有電郵的時代,讀者,尤其是年輕的小讀者,是如何每周或每雙周讀完雜誌後熱情地給編者寫信訴說心情,或路過都門時到二一七路十號學報社小坐半日,跟我們一塊在早慧媽媽張羅的食堂喝杯熱乎乎的奶茶,或在工廠門口路邊相思樹(還是青龍木?)下吃一碟流動攤販的豬腸粉。阿許就是這樣的一位學報讀者。阿許的寫作才華可能是我的編輯夥伴黃學海發掘的。有一陣子她跟韻兒應學海之邀在學報寫專欄《許韻航》。兩人文筆辛辣犀利,頗有亦舒風格,比亦舒多些憤怒。一九八三年七月,莊若到學報社當小編輯,阿許的專欄猶在,顯然叫好也叫座,否則不會那么持久。一九八五年夏我大學畢業返馬,二一七路十號還是友聯文化機構,路邊的相思樹(還是青龍木?)依然林立,但學報早已停刊。物是人非,我們的那杯熱茶已經冷了。問起阿許,有人說她到紐約謀生去了。
若干年後,偶爾讀到許玉蓮的“茶話”(有人稱這種文類為“茶散文”,我以為大可不必,茶話話茶,“茶話”不是很好嗎?在學報時代,我們的用詞也是“影話”、“書話”多於“影評”、“書評”),但我並不知道“許玉蓮”就是阿許。原來阿許從紐約返馬後,先是在怡保紫藤展開她的“茶人”生涯,後來到吉隆坡紫藤擔任茶道老師,近十來年更執掌紫藤的茶藝學習中心主任講師等職,推廣茶藝不遺餘力,茶藝功夫已有
如老茶般芬甘厚醇。是的,時過滄桑,學報時代那杯茶涼了。可是人生茶館並不是只有一杯茶,或只有六安茶。人走茶涼之後,想喝茶,等爐上的水燒開了,就再沏一壺茶吧。沒有六安瓜片,沏一壺白毫烏龍又何妨?我喝茶,屬於“大碗吃茶”那類,而不是阿許那樣的茶人;讀茶話,也是“外行看熱鬧”。如今阿許出版茶書新著《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邀我寫序,應該不是想讀我對茶藝茶道的看法,而是要我一起緬懷那個學報時代,那些人,那杯涼了的茶。
那時節的陽光與風,那些年的憂傷快樂,儘管寥落湮遠,卻有千種風情,“只有學報人才明白”。
台灣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張錦忠
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日

圖書目錄

自序1
推薦序文化不在一朝一夕2
推薦序優雅的人文生活5
“耽”之章9
耽慢之人10
踏上國樂的門檻14
十九歲的打鼓“姥”17
“同期”與“票房”27
琴與書: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33
“樂”之章43
打擊樂和鑼鼓樂44
一方風土一方人48
西安鼓樂51
新疆手鼓54
潮州鑼鼓57
土家族打溜子61
蘇南十番鑼鼓66
“器”之章75
古器物,越陳越香76
初試古董買賣82
從古董到新瓷88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92
人生功課轉向100
玉瓷潤心,“敦睦窯”104
“茶”之章115
學茶之始116
初任事茶人119
茶與樂123
我的自在茶129
“慢”之章137
在亞維儂139
傳統是奢侈品?147
慢的生活美學154
悠遊於古160
附錄一:崑曲劇團相關資料166
水磨曲集崑劇團166
蘭庭崑劇團167
台北崑曲研習社169
附錄二:琴苑相關資料171
百樂琴苑171
等閒琴館172
中華古琴學會——台北琴道館173

序言

我的茶文化辨識系統
此書不是有關風花雪月、通過茶道抒發心情的茶書。不是附庸風雅,以茶道消遣生活的茶書。不是不吃人間煙火,將茶道包裝得素素雅雅就好的茶書。此書收集了我由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在專屬網站、報刊及雜誌發表過的稿子,這些稿子是我自一九九二年進入茶界,經過二十年茶道教學工作的一位茶道老師,對當代茶文化復興發展之思路,也是一位有二十年茶道教學經驗的老師,對茶文化復興工作不畏懼地提出看法的表態。
說它不畏懼,因為當發覺連一些新興發展茶道的地方,如汶萊、杜拜的大眾,或一些新接觸茶道的族群,如馬來民族、印度民族,都受到一些以訛傳訛、穿鑿附會的資訊污染時,又或是看似擁有豐富茶道經驗的人們依舊用人云亦云的論調來評述茶道時,我們知道茶道里充斥著種種道聽途說,所說的話也傳得比什麼都更快、更遠,我們無論提出批判性或建設性的看法,都需要極大的勇氣。
我們認為學茶道之道應構造出一套科學的、具體的系統,讓人們能夠輕易掌握及享受它。在長期面對愛好茶道的大眾對茶道之好奇、迷惑、質疑、關注和挑戰等情況之下,比如他們說“第二道茶是最好喝的”,他們問“為什麼要洗茶?倒掉不喝?”,我們就要針對這些每一細節思考什麼是做對了的,什麼是做錯了的,要如何改過,還有,怎么才能將之做得更好,實實在在地、清清楚楚地,協助大眾進入茶道境地。
此書充滿我對茶道的激情,它針對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的、所做的茶道說出我自己的感動,提出我自己的做法,它是屬於我的一張茶文化辨識系統檢查表,以我的生命我的愛來審視。

許玉蓮
二〇一二·十·三十
於紫藤茶藝學習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