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袋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為鱗翅目蓑蛾科窠蓑蛾屬的一種昆蟲。分布在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及日本等。以幼蟲取食懸鈴木、楊、柳、女貞、榆、構橘、紫荊等多種樹木花卉的葉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茶袋蛾
- 拉丁學名:Clania minuscula Butler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I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科:蓑蛾科
- 屬:窠蓑蛾屬
- 種:茶袋蛾
- 分布區域:廣西、台灣、浙江湖北、湖南、貴州、四川及日本等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茶袋蛾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雄成蟲體長 10-15 mm,翅展 23-26 mm,體超暗褐色,沿翅脈兩側色較深,前翅隊脈與Cu;脈間有2個長方形透明斑,體密被鱗毛,胸部有2條白色縱紋。雌成蟲體長萬一20 mm,米黃色,胸部有顯著的黃褐色斑,腹部肥大,第四至第七節周圍有蛋黃色絨毛。
卵
橢圓形,米黃色或黃色,長約 0.8 mm。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 16—28 mm,頭黃褐色。散布黑褐色網狀織,胸部各節有 4個黑褐色長形斑,排列成縱帶,腹部肉紅色,各腹節有2對黑點狀突起,作“八”字形排列。
蛹
雌蛹紡錘形,長約20—_,頭也腹部第三節背面後緣,第四、五節前後綠,第六至第八節前緣各有小刺1列,第八節小刺較大而明顯。袋囊長 25-30 mm,囊外附有較多的小技梗,平行排列。
生物學特性
在貴州1年1代,安徽、湖南、河南基本2代,部分1代,廣西南寧和台灣多達3代。1年1代地區,以老熟幼蟲越冬,第二年不再取食,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雌成蟲產卵,6月上旬幼蟲開始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嚴重危害期,一直取食到10月中、下旬封囊越冬。1年發生2代地區以3—4齡幼蟲(也有少數老齡幼蟲)越冬,翌年2月氣溫達到 10C左右開始活動取食,5月上旬化蛹, 5月中旬產卵,6月上旬第一代幼蟲危害,7月出現第一次危害高峰。8月上旬開始化蛹,8月中旬可見成蟲羽化,8月底9月初第二代幼蟲孵出,9月份出現第二次危害高峰,取食到11月進入越冬狀態。 天敵有袋蛾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撤姬蜂 Xanthopimpla sp.、黃瘤姬蜂和 2種大腿蜂。
茶袋蛾危害
茶袋蛾屬鱗翅目袋蛾科,食性廣、寄主多,有茶、 松柏、柳、重陽木、梨桃、柑桔、竹等31科72植物,其幼蟲不僅取食葉,還啃食嫩枝、0.4公分左右的枝條都會咬斷,一條幼蟲能截斷17-31個枝條,嚴重影響林木生長。茶袋蛾在本地1年發生2代,以中齡幼蟲在護囊內掛於樹枝幹上越冬,5月上旬開始化蛹, 6月上旬第1代幼蟲危害,9月份第2次危害,護囊外小枝梗排列整齊。
防治方法
2.袋蛾的遠距離傳播主要靠苗木的調運,冬季注意在林果苗木上摘除蟲囊,可以控制該蟲傳入新區。
4.生物防治寄蠅寄生率高,要充分保護和利用。噴撒蘇雲金桿菌、殺螟桿菌1-2記抱子/ml防治蠟彩袋蛾,防治效果 85-100%。
5.茶袋蛾的袋囊十分明顯,可採用人工摘除,並集中銷毀;也可在低齡幼蟲發生盛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常用藥劑為90%敵百蟲1200倍液, 80%敵敵畏乳油1200倍液,50%殺螟松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7000倍液等。而袋蛾幼蟲對敵百蟲藥劑比較敏感,因此用90%敵百蟲1200倍液進行噴霧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還可利用袋蛾的趨性,用黑光燈誘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