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莢蒾(原變種)

茶莢蒾(原變種)

茶莢蒾(原變種)是忍冬科、莢蒾屬的落葉灌木,高達4米,生於山谷溪澗旁疏林或山坡灌叢中,葉紙質,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花冠白色,果序彎垂,果實紅色,卵圓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茶莢蒾(原變種)
  • 拉丁學名:Viburnum setigerum Hance var. setigerum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 雙子葉植物綱
  • :川續斷目
  • 忍冬科
  • 莢蒾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達4米;芽及葉乾後變黑色、黑褐色或灰黑色;當年小枝淺灰黃色,多少有稜角,無毛,二年生小枝灰色,灰褐色或紫褐色。冬芽通常長5毫米以下,最長可達1厘米許,無毛,外面1對鱗片為芽體長的1/3~1/2。葉紙質,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7~12 (~15) 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基部除外疏生尖鋸齒,上面初時中脈被長纖毛,後變無毛,下面僅中脈及側脈被淺黃色貼生長纖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8對,筆直而近並行,伸至齒端,上面略凹陷,下面顯著凸起;葉柄長1~1.5 (~2.5) 厘米,有少數長伏毛或近無毛。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無毛或稍被長伏毛,有極小紅褐色腺點,直徑2.5~4 (~5) 厘米,常彎垂,總花梗長1~2.5 (~3.5) 厘米,第一級輻射枝通常5條,花生於第三級輻射枝上,有梗或無,芳香;萼筒長約1.5毫米,無毛和腺點,萼齒卵形,長約0.5毫米,頂鈍形;花冠白色,乾後變茶褐色或黑褐色,輻狀,直徑4~6毫米,無毛,裂片卵形,長約2.5毫米,比筒長;雄蕊與花冠幾等長,花葯圓形,極小;花柱不高出萼齒。果序彎垂,果實紅色,卵圓形,長9~11毫米;核甚扁,卵圓形,長8~10毫米,直徑5~7毫米,有時則遙小,間或卵狀矩圓形,直徑僅4~5毫米,凹凸不平,腹面扁平或略凹陷。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00~1650米的山谷溪澗旁疏林或山坡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和西部、浙江、江西、福建北部、台灣、廣東北部、廣西東部、湖南、貴州、雲南、四川東部、湖北西部及陝西南部。模式標本采自重慶歌樂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