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紋羽病

茶白紋羽病

茶白紋羽病是由褐座堅殼菌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主要危害茶樹根部,發病初期,地上部無顯著症狀,但使茶樹生長不良,葉色發黃,芽頭稀少,瘦弱,生長緩慢,最後使枝幹枯死。茶樹染病到枯死的時間長短,視樹齡老幼不同而異。苗期發病幾星期便枯死,而壯齡茶樹則要經過幾年。

茶白紋羽病是日本茶樹的主要根病;亦分布於中國主要產茶省,局部地區發生重。茶園地下水位高、潮濕、粘重的土壤最易發病,在高溫多雨的春末夏初發病較快,偏施氮肥的茶園發病較多。

茶白紋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無病圃地及苗木,加強對茶園的排水、中耕、除草、施肥等工作;發現病株,及早掘除,並連同周圍病土一起燒毀,跡地 需要及時進行消毒。此外,對於有發病跡象的茶株,可在周圍開溝施用石灰粉或20%石灰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白紋羽病
  • 外文名:Tea Rosellinia root rot
  • 病原:褐座堅殼
  • 為害作物:茶
  • 為害部位:根部
形態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茶白紋羽病病原為褐座堅殼(學名:Rosellinia necatrix (Hart.) Berl.),屬子囊菌亞門、座堅殼屬真菌。子囊殼集生,球形,黑色,基部有短梗,直徑1-2毫米,埋生在褐色有分隔的菌絲層上。菌絲體有2種類型,一種粗細一致,直徑5-8微米;另一種有梨形的膨大物,這是本菌的特徵。子囊殼有乳頭狀孔口,殼壁有3層,由暗褐色厚壁的多角形細胞所組成;中層壁薄,由褐色多角形組成;裡層細胞和外層細胞相似,愈向內層細胞色澤也愈淡。子囊圓柱形,長柄,單囊壁,具8個子囊孢子,大小(250-380)微米×(8-12)微米,頂端有一特殊結構,遇碘成藍色。子囊孢子船形,單列,直或彎曲,暗褐色,大小(30-50)微米×(5-8)微米,有1個縱向的裂縫,長度約為孢子長的1/3。束絲褐色,直立,長1.5毫米,有分枝。分生孢子單生、頂生或側生,橢圓形或倒卵形,無色至淺褐色,單胞,光滑,大小(3-4.5)微米×(2-2.5)微米。
菌絲髮育適溫24℃,最適pH4.2-5.4;病菌在0℃下僅能存活15天,35℃下7天死亡。 該病原除為害茶外,還可加害蘋果、無花果、杏、小麥、甜菜、大麥、櫻桃、柑橘、桑樹等60多種植物。
茶白紋羽病
1.子囊和子囊孢子;2.形成分生孢子的束絲分支;3.分生孢子

為害症狀

茶白紋羽病主要危害茶樹根部。發病初期,地上部無顯著症狀,但使茶樹生長不良,葉色發黃,芽頭稀少,瘦弱,生長緩慢,最後使枝幹枯死。挖起根部檢查,在接近地表面的莖基部和根部病組織開始呈褐色,表面纏絡有白色綿毛狀的菌絲體,以後逐漸向四周擴展,延伸到地上部幾寸處,顏色變成灰色或暗色。根頸部及鬚根腐爛,嚴重時主根枯死,呈現褐色,極易折斷。茶樹染病到枯死的時間長短,視樹齡老幼不同而異。苗期發病幾星期便枯死,而壯齡茶樹則要經過幾年。

侵染循環

該病原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組織處或病根周圍的土壤中越冬,到第二年溫濕度條件適宜時,菌絲和菌絲束伸長侵入鄰株根部傳播發展。子囊孢子多在5月產生,但一般子囊世代少見。

流行規律

茶園地下水位高、潮濕、粘重的土壤最易發病,在高溫多雨的春末夏初發病較快,偏施氮肥的茶園發病較多。

防治方法

選用無病圃地及苗木。茶園間作作物應注意避免採用寄主範圍內的作物。如茶苗有帶病的嫌疑,在移栽前套用20%石灰乳浸根1小時消毒。
加強對茶園的排水、中耕、除草、施肥等工作。要種好綠肥,多施有機質基肥,以改良土壤,促使茶樹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發現病株,及早掘除,並連同周圍病土一起燒毀,跡地用下列方法進行消毒:①20-40倍福馬林液灌澆,隔10天再澆1次,每次灌澆後均須用塑膠薄膜覆蓋24小時,以提高消毒的效果,經半月後再行補植;②70%五氯硝基苯1-1.5千克加適量細土拌勻配成藥土,每穴撤施0.5-1千克,然後用鋤混和均勻,隔7-10天即可補植;③每穴撤施石灰氮1-1.5千克,混勻後經半個月再行補植,兼有肥地之效;④氯化苦二硫化碳熏蒸,用削尖的竹竿或小木棒在地面打孔,孔距4-5寸,孔深以達到根的最深處為宜,然後每小孔注入氯化苦15-20毫升或二硫化碳40-50毫升,並迅速用土堵塞孔口踏實,半個月後翻鬆土壤,待藥氣散失乾淨,再行補植;⑤在缺乏上述各種藥劑時,可在病穴內堆置適量柴草焚燒,也有良好的滅菌作用。
此外,對於有發病跡象的茶株,可在周圍開溝施用石灰粉或20%石灰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