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原屬開縣。
清中葉屬東鄉縣。
民國三年(1914年),東鄉縣改名宣漢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置東安鄉。
1958年9月,鄉改公社。
1981年7月,更名茶河人民公社。
1983年4月,公社改鄉。
2003年12月,平樓、龍觀2鄉併入。
2016年,撤鄉改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茶河鎮轄茶韻1個居民委員會,茶河、武勝、高城、嶺崗、皂角、大水、勝水、長坪、纂葉、四方、國山、龍觀、鞍坪、板仙、鐘坪、淨瓶1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9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茶河鎮下轄1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茶溪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茶河鎮地勢東西長,南北高,中間平坦。境內最高點位於蓼葉寨,海拔1305米;最低點位於斑竹林,海拔407米。
氣候
茶河鎮屬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年平均250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9月。
水文
茶河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從楊柳灣入境,由東到西,入南壩境內,境內河道長34千米。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冰雹、乾旱、土石流等;境內有耕地面積24765畝。
自然資源
茶河鎮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達14萬畝,活立林蓄積量近6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0%,有
麂子、
獾、猴、獐子、野羊、
野豬、
野雞、
錦雞、
松鼠、野兔、蛇類等野生動物。
人口
2011年末,茶河鎮轄區總人口3283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27人,城鎮化率3.1%。總人口中,男性17538人,占53.4%;女性15295人,占46.6%;14歲以下6451人,占19.6%;15至64歲21615人,占65.8%;65歲以上4767人,占14.6%。2011年,人口出生率10.1‰,人口死亡率7.4‰,人口自然增長率2.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22人。
截至2017年末,茶河鎮常住人口23026人。
截至2018年末,茶河鎮戶籍人口31354人。
交通運輸
2011年,茶河鎮有鄉級公路4條,總長43.2千米;村級公路14條,總長86千米。
經濟
綜述
2011年,茶河鎮財政總收入420元,比上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3902元。
截至2018年末,茶河鎮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1個。
農業
2011年,茶河鎮農業總產值10380萬元,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8%。
茶河鎮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7331噸,其中水稻5070噸,玉米5463噸。主要經濟作物以油菜、白肋煙為主。2011年,生產油菜2224噸,白肋煙553噸。
茶河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5.4萬頭,年末存欄2.4萬頭;牛飼養量0.9萬頭,年末存欄0.5萬頭;羊飼養量1.6萬隻,年末存欄0.6萬隻;家禽飼養量42.5萬羽,年末存欄13.6萬羽。
商業
2011年末,茶河鎮有商業網點4個,職工6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39萬元。
金融業
2011年末,茶河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7714萬元,各項貸款餘額4189萬元。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茶河鎮有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7個,各類圖書室7個,藏書3500冊。
茶河鎮1993年5月開通有線廣播站。2011年末,電視用戶0.9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7.9%。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茶河鎮有幼稚園(所)14所,在園幼兒482人,專任教師26人;國小18所,在校生1920人,專任教師87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3所,在校生589人,專任教師51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茶河鎮有衛生院1個,固定資產總值13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2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6萬人次,住院手術100台次,出院病人580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7萬人,參合率91%。
社會保障
2011年,茶河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5戶,人數233人,支出44.3萬元,月人均158.3元;城市醫療救助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33人次,共支出0.7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64戶,人數2635人,支出217.9萬元,月人均68.9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2.7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80張,收養農村五保80人。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萬人,參保率98%。
基礎設施
2011年末,茶河鎮有郵政代辦所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3150份(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465戶,行動電話用戶4210戶,寬頻接入用戶486戶。
歷史文化
茶河鎮地名因境內有茶河壩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