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是流傳於福建,江西一帶的傳統民間歌舞藝術。茶歌、茶舞,和茶與詩詞的情況一樣,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中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中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歌茶舞
  • 類型:詩詞
  • 地區:福建、江西
  • 俗稱:茶籃燈
起源發展,傳唱歌曲,歷史沿革,

起源發展

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裡所說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為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為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裡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茶歌茶舞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茶歌的主要來源,即完全是茶農和茶工自己創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傳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採制茶葉的勞工中的歌,其歌詞稱:清明過了雨邊,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無走頭,三更半夜爬上樓。三捆稻草搭張鋪,雨根杉木做枕頭。想起崇安真可憐,半碗醃菜半碗盤。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採茶可憐真可憐,三夜沒有雨夜眠。茶樹底下冷飯吃,燈火旁邊算工錢。武夷山上九條龍,十個包頭九個窮。年輕窮了靠雙手,老來窮了背竹筒。我國是茶葉文化的啟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獨立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傳唱歌曲

如清代流傳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採制茶葉的勞工中的歌。其歌詞稱:
清明過了穀雨邊,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無走頭,三更半夜爬上樓。
三捆稻草搭張鋪,兩根杉木做枕頭。
想起崇安真可憐,半碗醃菜半碗鹽。
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
採茶可憐真可憐,三夜沒有兩夜眠。
茶樹底下冷飯吃,燈火旁邊算工錢。
武夷山上九條龍,十個包頭九個窮。
年輕窮了靠雙手,老來窮了背竹筒。

歷史沿革

關於以茶事為內容的舞蹈,《史記》中記載很少。而今能知的,只是流行於我國南方各省的“茶燈”或“採茶燈”,茶燈,和馬燈、霸王鞭等,是過去比較常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茶燈,是福建廣西、江西和安徽“採茶燈”的簡稱。它在江西,還有“茶籃燈”和“燈歌”的名字。
除漢族和壯族的《茶燈》民間舞蹈外,我國有些民族盛行的盤舞、打歌,往往也以敬茶和飲茶的茶事為內容,這從一定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一種茶葉舞蹈。如彝族打歌時,客人坐下後,主辦打歌的村子或家庭,老老少少,恭恭敬敬,在大鑼和嗩吶的伴奏下,手端茶盤或灑盤,邊舞邊走,把茶、灑一一獻給每位客人,然後再邊退。
近40多年來,我國文藝工作者在“採茶燈”的基礎上,先後又創作出了“採茶撲蝶舞”、“採茶舞”等一系列茶葉舞蹈,使“採茶燈”這一原先行於山鄉的民間舞,由山區跳至城市,由南方舞到北方,由中國展姿世界,從而使這一由茶文化派生出的中國特有的舞蹈形式,直接邁進了世界舞蹈藝術的殿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