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株地上部分的症狀先表現為比周圍健株矮小,葉片黃化,並從枝梢部向下枯萎,後期葉片變為銅紅色,並向上向下逐漸脫落,常提前開花。
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病株地上部分的症狀先表現為比周圍健株矮小,葉片黃化,並從枝梢部向下枯萎,後期葉片變為銅紅色,並向上向下逐漸脫落,常提前開花。病株主根部和莖基部有呈放射狀蔓延的白色菌絲體,根部出現縱裂,因此有的國家又名根裂病,這是本病的一個典型症狀。在根頸部或根部開裂而乾枯的樹皮和木材部間具有黃白色的厚菌絲層,這種菌絲常呈扇形,同時有不明顯的黑色線紋。在高海拔地區的病根上還有紅褐色菌索,後期成黑色。菌索可通過病根表面而蔓延到土壤中。死亡的病株根部有磷光產生,病根的樹皮易於剝落。發病後期在病根根頸部出現黃白色簇生的傘狀子實體,但不普遍。
病原形態特徵
病原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Fr.) Karst=Agaricus melleus Vahl.&Fr.,Armillaria mellea (Vahl.&Fr.) Kumm 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傘菌科、蜜環 子實體小形,群生。菌蓋肉質,扁半球形至平展,寬4~14cm,淺土黃色,覆有暗色細毛鱗,中部稍多,邊緣有條紋。菌肉白色至近白色,柄長5~13cm,粗1~2.5cm,圓柱形,有時基部稍膨大,纖維質,內部鬆軟,後中空,淺褐色,梢部白色並有條紋。菌環生在柄的上部,鬆軟,白色,上有暗色斑點。菌褶直生至延生,稍稀,近白色,後期漸變色。擔子35~47×5~9μm,長棍棒形,有4個小梗,長達6μm。擔孢子短卵形至橢圓形,無色,非澱粉質,壁薄,表面平滑,大小7~12×5~7.5μm,平均大小10.5×5.5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是一種土壤真菌。它可以以菌索或菌絲體在病株根部、根頸部和土壤中越冬。除了菌索外,擔孢子也可通過氣流作短距離傳播。 株生長衰弱易於發病。排水不良的茶園易於發病,海拔較高的茶園發生比平原茶園嚴重,這是因為在高溫的條件下不利於菌索和菌絲體的形成。
防治方法
1.加強茶園管理,增強樹勢是防治本病的一項關鍵措施。
2.在混雜有林木的茶園中,如果要砍伐林木,最好先進行環狀剝皮,使根部貯存的養料耗盡再進行砍伐,這樣砍伐後暴露的樹樁斷面不會再受茶根朽病菌擔孢子的侵染。
3.化學防治 用十三嗎啉土施,對防治此病蔓延有效。此外用二硫化碳、甲基溴等熏蒸劑進行土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