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為害莖、葉、花梗和果實。葉片發病初生黃色小點,擴大後成近圓形病斑,大小1~2毫米,中央灰色,邊緣褐色;莖和葉柄發病病斑橢圓形,中心部灰色,四周褐色;嚴重時病斑密密麻麻致葉片黃枯,病部生灰色霉狀物,即病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基本介紹
- 疾病名稱:茴香灰斑病
- 病原中文名:茴香短胖孢、茴香尾孢
- 病原拉丁學名:Cercosporidium punctum(Laeroix)Deighton.
-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尾孢屬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茴香
- 主要為害部位:莖、葉、花梗、果實
- 傳播因子:病株、風雨
基本信息,病原特徵,侵染循環,發病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茴香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茴香灰斑病
中文名稱:茴香灰斑病
英文名稱:Fennel gray spot
病原中文名稱:茴香短胖孢、茴香尾孢
病原拉丁學名:Cercosporidium punctum(Laeroix)Deighton.
病原拉丁異名:Cercospora foeniculi Magnus稱茴香尾孢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茴香
危害部位:莖、葉、花梗、果實
傳播因子:病株、風雨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病原特徵
Cercosporidium punctum(Laeroix)Deighton.稱茴香短胖孢。異名:Cercospora foeniculi Magnus.稱茴香尾孢,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尾孢屬真菌。子實體生在葉兩面,葉背居多。梗座表生或氣孔下生,近球形,褐色,直徑25~87.5μm。分生孢子梗排列緊密簇生,淡青黃色,具曲膝狀折點1~4個,不分枝,孢痕疤明顯且厚,寬1.9~2.5μm,座落在圓錐平截頂部和折點處,偶具1橫隔,大小26~70×3.5~6.7μm。分生孢子無色或色淺,平滑,倒棍棒圓柱形,少量近圓柱形,頂端鈍圓,基部倒圓錐平截,直立或彎曲,基臍明顯,寬1.9~2.5μm,一般具1橫隔膜,少數無,不縊縮,大小22~42×5~7μm。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夏或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一般7~8月發病,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一直延續到收穫。高溫、高濕或栽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及氮肥施用過量發病重。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地下害蟲、線蟲多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用易感病種子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6)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7)及時清除病株,病穴施藥。
(8)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化學防治
(一)種子消毒:
(1)浸種劑:
用40%福馬林200倍液浸30分鐘,然後沖淨晾乾播種。
(2)拌種劑:
用種子重量用0.3%的50%福美雙或40%大富丹拌種
(二)噴施藥劑:
1∶0.5∶160倍式波爾多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
50%多菌靈(多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每隔7~10天噴施1次,共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