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滲濕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衛生寶鑑》卷十四。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基本介紹
- 名稱:茯苓滲濕湯
- 別名:茯苓除濕湯(《醫學綱目》卷二十一)、滲濕湯(《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 組成:茵陳、白茯苓、木豬苓、澤瀉、黃連、黃芩、梔子、漢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
- 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茵陳六分,白茯苓五分,木豬苓、澤瀉各三分,黃連、黃芩(生)、梔子、漢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二分。
用法用量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主治
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附方
名稱:茯苓滲濕湯
組成:茵陳、白茯苓、木豬苓、澤瀉、白朮、陳皮、蒼朮、黃連、山梔、秦艽、防己、葛根
用法:水二鐘,煎七分,食前服
主治:黃疸。嘔吐,寒熱,尿澀
出處:《證治寶鑑》卷十二
名稱:茯苓滲濕湯
組成: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實、赤茯苓、澤瀉、茵陳、豬苓
用法: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主治:濕郁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莫能安臥
出處:《醫學正傳》卷二引東垣方
重要文獻摘要
《衛生寶鑑》:“茯苓滲濕湯。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茵陳六分,白茯苓五分,木豬苓、澤瀉各三分,黃連、黃芩(生)、梔子、漢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二分。上十二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