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梔子茵陳湯(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茯苓梔子茵陳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衛生寶鑑》卷十四。具有清熱燥濕,疏肝利膽之功效。主治谷疸。

基本介紹

  • 名稱:茯苓梔子茵陳湯
  •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 功用:清熱燥濕,疏肝利膽
  • 主治:谷疸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茵陳葉一錢,茯苓五分,梔子仁、蒼朮(去皮,炒)、白朮各三錢,黃芩(生)六分,黃連(去須)、枳實(麩炒)、豬苓(去皮)、澤瀉、陳皮、漢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

用法用量

上?咀,作一服。用長流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功用

清熱燥濕,疏肝利膽。

主治

谷疸。

方義

《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又:濕化於火,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以苦泄之,以淡滲之。以梔子、茵陳苦寒,能瀉濕熱而退其黃,故以為君;黃連、枳實苦寒,泄心下痞滿,肺主氣,今熱傷其氣,故身體麻木,以黃芩苦寒,瀉火補氣,故以為臣;二術苦甘溫,能除胃中濕熱,泄其壅滯,養其正氣,漢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經留濕,澤瀉鹹平,茯苓、豬苓甘平,導膀胱中濕熱,利小便而去壅閉也。

運用

谷疸《衛生寶鑑》:元顏正卿丙寅二月間,因官事勞役,飲食不節,心火乘脾,脾氣虛弱。又以恚怒,氣逆傷肝,心下痞滿,四肢睏倦,身體麻木,次傳身目俱黃,微見青色顏黑,心神煩亂,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口生惡味,飲食遲化,時下完谷,小便癃閉而赤黑,辰巳間發熱,日暮則止,至四月尤盛,脈浮而緩。治以本方,一服減半,二服良愈。

重要文獻摘要

《衛生寶鑑》:“茯苓梔子茵陳湯,茵陳葉一錢,茯苓(去皮)五分,梔子仁、蒼朮(去皮,炒)、白朮各三錢,黃芩(生)六分,黃連(去須)、枳實(麩炒)、豬苓(去皮)、澤瀉、陳皮、漢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上十三味?咀,作一服。用長流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一服減半,二服良愈。《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又濕化於火,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以苦泄之,以淡滲之。以梔子、茵陳苦寒,能瀉濕熱而退其黃,故以為君;黃連、枳實苦寒,泄心下痞滿,肺主氣,今熱傷其氣,故身體麻木,以黃芩苦寒,瀉火補氣,故以為臣;二術苦甘溫,青皮苦辛溫,能除胃中濕熱,泄其壅滯,養其正氣,漢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經留濕,澤瀉鹹平,茯苓、豬苓甘平,導膀胱中濕熱,利小便而去壅閉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