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尚莊遺址

茌平尚莊遺址茌平尚莊遺址位於茌平縣城西尚莊村東20米 處隆起的土崗上,為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茌平尚莊遺址
  • 東西長:300米
  • 面積:7. 5萬平方米
  • 地點茌平縣城西尚莊村東20米 
遺址東西長300米 ,南北寬250米 ,面積7. 5萬平方米。1975年秋和翌年春,山東省博物館和聊城地區文化局組織人員先後對遺址進行局部發掘,揭露面積1120平方米 。遺址文化層堆積厚2~5米,共分為6層。根據地層疊壓及遺蹟間打破關係,遺址的文化遺存分為3期:第一期屬大汶口文化,發現墓葬17座,全系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葬,出土隨葬品102件,主要有鏟、斧、紡輪等石器和部分骨器、蚌器、陶器;第二、三期屬山東龍山文化,遺物包括生產工具316件,其中以蚌、骨、石、陶質料器最多,角、牙器極少,主要器型有斧、鏟、錛、刀、鑿、矛、鏃、紡輪、錐、鐮、網墜等。生活用具947件,絕大部分是陶器,以夾細砂為主,泥質次之,器表以素麵最多。常見紋飾有籃紋、方格紋、弦紋、附加堆紋、劃紋等。器型主要有鼎、鬹、鬲、罐、盆、瓮、杯等。該遺址遺蹟、遺物豐富,為探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分布、類型和分期以及鄰近諸原始文化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史料。
1994年底,山東省考古研究所、聊城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及茌平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該遺址進行實地勘探,在此發現一龍山文化時期古城,平面呈圓角方形,面積3萬餘平方米。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對研究中國文明起源、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等史學課題,具有重大意義。
大汶口文化,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而得名,其分布範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徵明顯,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大汶口文化時期社會已產生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