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姓

茌,讀音作chí(ㄔˊ),中華民族姓氏之一。據說源於姬姓姜姓。是當今中國人口較少的姓氏之一。當今茌姓人主要分布在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以及山東省菏澤市單縣一帶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茌姓
  • 拼音:chí
  • 解釋:一種姓氏
  • 注音:ㄔˊ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待考證),第二個淵源(待考證),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茌氏家族探源,

基本介紹

茌[茌,讀音作chí(ㄔˊ)]
茌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待考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曹國古茌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姬振鐸)被其兄周武王封於曹(今山東定陶),建曹國,都陶丘,轄地大致為今山東定陶一帶,為伯爵諸侯國。當時的曹國有地名叫重邑,後改為茌丘。
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十三年(曹廢公曹陽十五年,宋景公子頭曼三十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發動了擊滅曹國之戰,曹國滅亡,宋景公改茌丘為茌邑,後又改為山茌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党家莊鎮一帶)。曹國滅亡之後,居于山茌城的故曹國貴族以及原住民中,有冠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茌丘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茌氏、丘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其茌氏史稱正宗。
姬姓茌氏族人皆遵奉曹叔振鐸(姬振鐸)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待考證)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吳中,屬於以帝王賜爵名稱為氏。吳中(公元1373~1442年),武城人。著名明朝重臣。明朝洪武末年為營州後屯衛經歷。明成祖朱棣取大寧,迎降。因運軍餉、守御有功,晉升為右都御史。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改任工部尚書,後從北征,艱歸,改任刑部尚書。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吳中與戶部左侍郎夏原吉、兵部尚書方賓等同上奏北征軍餉困難,因而違反了帝意,被關進監獄。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復官,加封太子少保。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從征樂安,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坐以官木石遺中官楊慶作宅,下獄,後被保釋,奪祿一年。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復官,升任太子少保。吳中勤敏多計算,先後在工部二十餘年。今北京的宮殿、長、獻、景三帝寢陵,皆分所營建。吳中職務填委,規畫井然。然不恤工匠。湛於聲色,時論鄙悖。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吳中病逝,終年七十歲,明英宗追封其為“茌平伯”,賜諡號為“榮襄”。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五年(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英宗親率五十萬明軍與蒙古瓦剌部七萬軍之間進行“土木堡戰役”,明軍大敗,明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鈺在賢臣于謙(字廷益,號節庵,公元1398~1457年)等人的扶持下登基,是為明景帝。據說在此期間,吳中家族之人支持于謙。明景帝朱祁鈺景泰八年(明英宗復位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乘明景帝患病之機發動政變,推翻明景帝之後復位。在明英宗發動政變之後,于謙被冤殺,官場大亂,吳中的後裔子孫中有人為了避禍亂而改以先祖封爵稱號為姓氏,稱茌氏,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茌氏族人皆遵奉茌平伯吳中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姬振鐸(曹叔振鐸)或曹伯陽(曹廢公)、吳中。

遷徙分布

茌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今茌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徐州市豐縣一帶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德州市陵縣。

堂號

公正堂。

歷史名人

茌家耀:出生於公元1944年,江蘇豐縣人。著名當代內科醫學專家。
茌良芹:出生於公元1959年,江蘇徐州人。當代軍人,書畫家。

茌氏家族探源

——茌山、茌平、茌姓
按語:茌氏家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目前存在一些疑惑和不解:一是茌氏族人的先祖是何人?二是茌平縣為何沒有姓茌的?三是茌氏族人為何逃離茌平縣的?四是茌氏族人逃離茌平縣的生存歷程?這些問題,將會被後人提及,而且澄清。
茌山
茌平縣來歷中說:“因境內有茌山之平陸而故名。”但時至今日,茌平縣境內難覓茌山。一些有識之士進行了非常認真地調查和探索,時間之久,範圍之廣,難以想像。結果,仍難以尋覓到茌山。
東至泰山,西至茌平,北至高唐,儘管對現有的山名進行考究、推斷,仍眾說紛紜,難以定論。那么,茌山究竟在哪裡?
在“茌姓淵源”中,有這樣的記載: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姬昌)的二兒子周武王(姬發),把六弟曹叔振鐸(姬振鐸)分封到山東定陶,建曹國,都陶丘,為伯爵諸侯國。當時,曹國有一地名叫重邑,後改為“茌丘”。一部分子民以地為姓,謂之“茌丘氏”,簡稱“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茌”字,應該也是第一次出現“茌”姓。
“茌丘”,是由重邑改名而來的,“丘”則是山或者高地的別稱,謂之曰:山丘,丘陵。一般來說,一個地方的名字,多和當地的山川河流,或者高大建築物等特色有關聯。這種取名最直觀,便於人們熟知熟記,如河南、河北(黃河為界),山東、山西(太行山為界)。那么,把重邑改成“茌丘”,看來當時曹國境內必有“山丘、高地”等之類的物體。現在,對山東定陶縣境內進行仔細考查,雖無直叫“茌山”的地方,但定陶縣城北6公里處確有仿山。那么,仿山是否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從重邑—茌丘—茌山—仿山,這一曲折的過程呢?茌姓的誕生地是否就在定陶呢?期待後人繼續進行實地探訪和驗證。
茌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在全國各地置縣,“茌平因茌山之平陸故名”。據考證,茌平縣境內根本沒有茌山,多少有識之士,東起泰山,北起唐河,縱橫數百里,苦苦搜尋考證,也難覓茌山,因而眾說紛紜,難以定論。但是,秦朝既然因茌山而設定“茌平縣”,一定有其真憑實據。那么,為什麼在一些資料中把茌平的來歷說成“因茌山之平陸而故名”呢?為什麼不說因茌姓,或者說因茌城而故名呢?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茌姓(待驗證)
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把自己的親胞六弟曹叔振鐸(姬振鐸)分封到今山東定陶建曹國,都陶丘,為伯爵諸侯國。當時,曹國境內有一地名叫重邑,後改為茌丘。一些居民冠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茌丘氏,簡稱茌氏,世代相傳至今,其茌氏史稱正宗。皆尊曹叔振鐸(姬振鐸)為得姓始祖。
二、吳中,山東武城人,字思正,生於1372年,卒於1442年,享年70歲。明代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曾任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監管過吏部。在任38年,主修了北京明代建築等,其業績在《明史》、《明史錄》中都有詳細記載。去世後,明英宗追封為“茌平伯”,賜諡號為“榮襄”。
從《明史》、《明史錄》、《中國軍事通史》等文史資料中可以推測為吳中的後裔認祖歸宗,改成 “茌姓”。公元1450年,明英宗朱祁鎮親率50萬大軍與蒙古瓦剌部七萬軍之間進行了“土木堡戰役”,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鈺在賢臣于謙等人的扶持下,登基為明景帝,這期間吳中族人支持了于謙,遵奉新皇帝。公元1457年,明英宗乘明景帝患病之機發動政變,推翻明景帝之後復位。在明英宗發動政變後,于謙被冤殺,官場大亂,人人自危,吳中的後裔子孫、家族可能為避禍亂,就以先祖封爵號“茌平伯”為姓氏,稱“茌氏”,從此,吳中的家族、後裔便由吳姓改為茌姓了。
三、現在茌平縣為什麼沒有茌氏族人?公元1600年,北方的滿族人大舉南侵,1616年推翻明朝統治建立滿清王朝,專橫跋扈,濫殺無辜,對“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言論,也格殺勿論。白色恐怖登峰造極,恐懼心理難以想像。當然,對明朝的官員及其後裔也絕不心慈手軟,茌氏族人是吳中的後裔,更逃不脫這一滅頂之災的劫難。於是,為了生存,一部分改成他姓,一部分逃往外地,從此,茌平縣境內便無茌姓者。逃亡外地的大都向東南方向,如山東泰安、寧陽、泗水、單縣;安徽蕭縣、碭山;江蘇徐州、豐縣、沛縣……。現在茌氏族人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大都取得了聯繫,除山東泰安(茌家莊)、寧陽(茌莊村),只有茌姓村莊,而無茌氏族人外,其餘多地都有茌氏族人,並都列入《茌氏族譜》中,尤以江蘇豐縣人數最多,他們顛沛流離,先後在首羨鎮白李莊、渠集、陳樓、茌李莊居住(譜序中有記述)。台灣也有茌氏族人,1949年,豐縣首羨鎮茌李莊茌傳良(和其姐姐),隨國民黨逃亡台灣,定居高雄市,並且再婚,娶妻蔡氏,生一子三女,長子茌家緒。改革開放後,茌傳良三次回家探親,其在茌李莊的孫子也隨其到台灣,居住一、二個月。一些資料中,說台灣沒有茌氏族人,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2015年,茌氏族人第五次修繕家譜,翻開1830年(清道光10年)第一次編纂的家譜,譜序中開頭就有這樣的記載:
祖上居豐舊矣,祖父嘗云:山東平吾故土也。念遷豐以來,世代遼遠兼無譜系,無論其始也。……(略)
道光十年歲次庚寅仲冬八世孫 克淵謹志
這時,遷入豐縣的茌氏族人已發展到十世左右,約計200年上下。這是茌氏族人從山東茌平縣遷來的真實記錄。茌氏族人世代不忘先祖,念念不忘老家——山東茌平。
那么,時至今日,茌平縣為什麼沒有姓茌的?大規模逃亡外地的茌氏族人為什麼歷經這些年人數這樣稀少?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戰爭、飢餓、瘟疫;二是洪水、地震、龍捲風等自然災害;三是歷史變遷的政治因素;四是家族人數少,受外族排斥、欺壓,改姓歸順大姓。徐州市郊的茌姓歸順“時姓”,豐縣富張莊村的親兄弟二人,一人堅守茌姓,一人歸順“時姓”。以上原因,就會使一個族群蒙難、逃離、改姓、死亡、滅絕,最後,家族消失或縮減。茌氏家族是弱勢群體,又是“外鄉戶”,抗擊打能力弱小,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家族的發展壯大當然是舉步維艱的。
為牢記歷史,2015年修繕家譜時,竭盡全力完善家譜,用鉛字印刷家譜100冊,分發到有關人員;同時,又存放到豐縣檔案館、上海圖書館,皆有存放證書。同時,電腦和隨身碟留存電子版。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紅塵萬丈,一腔熱血,千秋偉業,後世擔當。茌氏家族二千餘人,殷切期盼後世子孫中,湧現出宏圖大略的人物,編寫《茌氏族譜》,考查茌姓淵源,了解茌氏族人的發展歷程。
希望後世子孫下氣力抒寫茌氏家族華章,彪炳茌氏家族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