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塘

地名,安徽省懷遠縣找郢鄉茆塘村,經緯度坐標32.905623,117.05042。人口5萬多,歷史悠久。解放初期叫茆塘公社(鄉政、商、文化活動中心),轄茆塘、茆南、茆北、茆東、崗廟、葉湖、邵王、找郢、前巷等村,後更名為找郢鄉,設找郢村為鄉政府所在地。2004年並鄉並村,茆塘、茆南、茆北、茆東合併取名茆塘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茆塘
  • 別稱:郢鄉
  • 主要作物:大米
  • 優點:歷史悠久
盛產大米,習俗文化,中國夢之茆塘夢,

盛產大米

茆塘盛產大米,糧食加工企業鱗次櫛比,加工出來的大米遠銷國外,受到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市縣聯合下撥上億資金建立了“茆塘綠色農業生產基地”。
茆塘聞名來源:在茨淮新河南岸茆塘境內,有一白蓮坡地。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茆塘一帶,但見這裡無垠稻田中簇簇白蓮盛開,問一老者得知,此地乃“白蓮坡”,盛產優質大米,色香味美,煮之能挑三層皮。便令取之做粥,嘗之果然味美元比,龍顏大悅,御賜“白蓮坡貢米”,作為進貢皇宮的御米。據史料載:清御膳食譜的“八珍糕”第一位即是芡米。又一傳說至嘉慶年間,皇帝欽定的白蓮坡芡米為貢品,“白蓮坡貢米”由此名揚海內。
當地流傳“懷遠的石榴碭山的梨,茆塘的大米最聞名”。

習俗文化

當地文化“摸秋文化”是一種延傳了幾百年的習俗,“摸秋”,其實就是“偷秋”的意思。在當地,摸秋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有幾位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等天明了便準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後來,“偷摘”者多為調皮的小孩。此夜,家長放縱孩子到別人家田中“摸秋”,如果是摘得蔥,則認為小孩長大後能聰明,如果是摘得瓜,則認為以後小孩吃喝不愁。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從不叫罵。
茆塘人民熱情好客,男兒個個都是八倆以上的量。

中國夢之茆塘夢

茆塘是懷遠縣遠近聞名,歷史悠久的魚米之村。地處懷遠西南的找郢鄉。這裡盛產綠色農副產品,有茨淮新河漁業基地,童莊黑魚苗供應基地,天然養鱉基地,知名品牌白蓮坡貢米生產加工基地。其靠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的產品綠色無毒無公害,是安徽省掛牌的綠色農業基地。茆塘人熱情好客,真誠待人。茆塘有著輝煌的過去,更有遠大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